衆所周知,京劇被譽爲我國的國粹,它前身起源於徽劇,從清朝開始流行於全國。我們在欣賞京劇時,經常看到舞臺上的丑角鼻頰之間,勾繪着一片像豆腐塊又象一個桃子或者一個蝙蝠的形狀,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丑角又因淨角叫“大花臉”,副淨叫“二花臉”,而丑角同屬於勾臉的範疇,所以又叫“三花臉”。丑角又分爲文丑和武丑,在一出大戲中起着插科打揮的角色。丑角鼻子上的那一抹白色又稱作勾臉,據說它是唐明皇李隆基所發明穿早出來的,

唐明皇李隆基在音樂室有很高的造詣,選能歌善舞者三百餘人,在梨園中教學彈唱歌舞的技藝,並選宮女數百人居住宜春北院,隨梨園學藝,稱爲“梨園弟子”。

有一年,爲了慶賀元宵佳節,唐明皇欽命內宮太監和親信文武官員與梨園弟子共同宴樂,並傳旨要大家學會他編撰的歌詞。先是大家粉墨登場,大臣中有不擅歌舞的,相互扭捏,笑不成形。明皇又想了個辦法,命巧匠彩製成各種蒙臉殼,命大家戴着面具歌舞,避免相互看見本來面目,忍不住笑而影響歌唱。

唐明皇先是爲大家司鼓掌板,後因酒後一時興濃,就自己戴上面具與羣臣同舞。因爲面具戴在臉上不太舒服,他就取下了假面具,但一看大家都戴着彩畫的蒙臉殼,自己光着臉有點不協調,順手摸了一點化妝的白粉,塗在鼻子上說:“孤親自飾其妝,與衆卿同樂。”

這些臣子,爲迎合帝王的心理,奉承說:“吾皇乃曲伎之祖,點彩有神,臣等當敬心學之。”於是後來凡是扮演這一角色的都按明皇的辦法畫個自鼻子,也不按詞腔歌唱,竟在場上隨意打渾,信口開河,從此就留下一個白鼻子的角色,也就是丑角的起始。

白鼻子化妝簡單,形象生動且有能褒能貶的表現力,長於刻劃多種類型人物的形象,是前輩藝人的結晶創造,也是京劇生旦淨末丑中重要的一個角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