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责编终于瑟瑟发抖地坐上了开往伯明翰的巴士,时间是凌晨4点20分。在此之前,责编已经在伦敦希斯罗机场二号航站楼困了几乎一夜。

国庆假期出行的人数如此之多,通过护照检查的过程如此艰难。两个小时的长队排下来,责编悲催地错过了开往伯明翰的大巴,不得不傻等在原地。

责编一边摇头叹气,一边翻开了新鲜出炉的《天堂消息》第一页:

“这帮人啊,何苦呢?真是何苦呢?”

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大群乘客潮水般涌入第四候机大厅。莱斯利·皮尔逊是特沃威斯旅行社的高级代表,负责在机场接团,看到蜂拥而至的乘客,他脸上浮起一丝怜悯、轻蔑的神情。

责编顿时感到命运的戏剧性,懵圈的同时口中喃喃道:“对啊,何苦呢?我这是何苦呢?”虽然和书中这群在希斯罗机场遭了秧的旅客同命相怜,但至少他们下一秒就能逃离阴冷潮湿的英国、前往人间天堂夏威夷度假消遣,而自己却愣要跑那么老远去吹风……(顺便问一句,这两天被北京的大风吹傻了吗?)

那么只好自我安慰了:伯明翰!戴维·洛奇生活的城市!作为戴维·洛奇的死忠粉,从决定前往伯明翰的那一刻起,责编不仅兴奋得说都不会话了,更打算将他作品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轮着走一遍,比如《走出防空洞》(待出版)中的海德堡、《金杰,你疯了》(待出版)中的马略卡,当然还有《天堂消息》中的夏威夷:

你瞧,夏威夷听起来就不是个严肃正经的地方,哪有人会在这里认真工作嘛!人到这里都是休假度蜜月的,如果你是土豪,并且不在乎坐飞机长途旅行的话。这是个度假胜地,也是‘剩地’,剩余的‘剩’。这里是美国的终点,也是西方社会的终点。经过夏威夷再往前走,就到了东方,到了日本、香港。我们置身于西方文明圈的外围,全靠手指尖勉强攀附着才不至于掉下去……

这位爱玩语言文字梗的“英国钱钟书”的另一大特长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根据他的理论——准确地说,是书中一位名叫罗杰·谢尔德雷克的大学教授(又来了!)的理论:

去度假并非是去娱乐,而是去参与一种迷信活动。旅游业恰好在宗教信仰衰落的时代兴盛起来,这绝不是巧合,它是人们新的鸦片。

论文前言草稿:将旅行动机分为“漫游欲望”和“太阳欲望”的两分法(格雷,1970年)并不尽如人意。默瑟基于“单调弱化”理论提出的旅游类型学(默瑟,1976年)也是如此。要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分类法,立论基础应该是文化和自然的二元对立,可以根据旅游者的意图是着眼于文化还是自然风光,将旅游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朝圣型和天堂型。朝圣型的典型特征是,游客乘长途大巴游览各著名城市、博物馆、酒庄等名胜古迹(谢尔德雷克,1984年)。天堂型的特征则是前往海滨度假,游客们努力返璞归真,回归到原始纯真的状态。他们穿着尽可能少的衣物,假装不用钱币就可以生存,转而使用签字、刷卡等办法付费。总之,追求的目标侧重于身体而不是心理。南欧富豪云集的地中海俱乐部村落中的做法便是使用塑料珠子代替钱币。朝圣型旅游基本上是动态的、活跃的,力求在既定的时间里安排尽可能多的景点。天堂型旅游基本是静止的,致力于营建一种原始社会所特有的没有时间感、单调重复的模式 (莱维·施特劳斯,1967年,第四十九页 )。

[ 注意:显然地中海俱乐部的经验没能在夏威夷成功被复制。原因何在? ]

由于旅游业发展内在的经济规律,天堂型旅游不可避免地会被转换成朝圣型旅游。这想法可能有点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当然啦,是后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因吹斯汀?!

实际上,在《天堂消息》的第一章中,所有角色——一群从伦敦出发前往夏威夷的古怪旅客全都悉数登场了——阿加莎的粉丝们一定对这样的套路不会感到陌生吧!也正是这种“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感觉,使故事充满了好莱坞电影一样的“神转折”:患亲密恐惧症的四十岁处男伯纳德应重病的姑妈要求,陪伴不情愿的父亲前往夏威夷看望。抵达后的第二天,父亲不幸车祸往院。伯纳德不停在父亲和姑妈身边陪伴,并借此机会发现了隐藏多年的家族丑闻。与此同时,因为信仰动摇,伯纳德放弃了神学院的神职,在宛如人间天堂的夏威夷重拾了信心、希望、爱。

最后透露一件本书出版过程中发生的趣事:

某日,校对老师认真地向责编吐槽:看完这本书之后,再也不想去什么夏威夷了,不就那样嘛。

责编心里一惊,看来校对老师对“去度假并非是去娱乐,而是去参与一种迷信活动”理解得相当透彻啊!于是果然,假期他就家里蹲了……

点击图片购买《天堂消息》

作者简介:戴维·洛奇David John Lodge1935—),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伯明翰大学荣誉教授,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以文学贡献获得不列颠帝国勋章和法国文艺骑士勋章。代表作品主要有“卢密奇学院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天主教三部曲”:《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你能走多远》和《天堂消息》;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走出防空洞》《失聪宣判》《治疗》等。并著有《小说的艺术》和《意识与小说》等多部文学批评理论文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