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紅旗渠緣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那部新聞紀錄片《紅旗渠》,播放這部電影時我不過七八歲,儘管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是兒時一段模模糊糊又零零散散的記憶。但影片中的那首插曲《定叫山河換新裝》的優美旋律到現在也忘不了。

隨着年齡的增長,到紅旗渠去看看,看看這條地球上的藍色飄帶,看看這條纏繞在羣山腰際間的人工天河,讓稚嫩的記憶變爲理性的認識,真實地感受一下當年那段艱苦創業的歲月,就無時不縈繞在心頭。

清明節是法定假日。妻子提出找一家旅行社出去走走,參觀紅旗渠就成了我們出行的首選。從河南省安陽西去50公里左右,就來到了林州市林慮山中,這裏地勢險峻,集太行山雄奇險秀於一身,紅旗渠就修建在這裏。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不屈不撓的林縣(現林州市)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釺,堅持苦幹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建成了盤繞林慮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

紅旗渠工程挖砌土石2225萬立方米,有人算了這樣一筆帳,若用這些土石壘築成寬2米,高3米的牆,可以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和哈爾濱連接起來。 當年的荒山野嶺,因爲修建了這一宏偉的水利工程,如今已經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了。

分水苑是到達紅旗渠景區參觀的第一站,這裏是紅旗渠總乾渠分爲三條幹渠的地方。走進仿古式分水苑牌坊,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巨型浮雕赫然映入眼簾,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彩繪壁畫——依次爲紅旗渠源、青年洞、空心壩、南谷洞水庫、桃園渡橋、紅英匯流。

沿着一條甬路前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總乾渠分水閘,這是紅旗渠分水樞紐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乾渠內,渠水流過閘門平緩地向前流淌,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慮山東巒至合澗鎮與英雄渠匯流,澆灌着姚村、城關、合澗等35.2萬畝土地;二乾渠沿山坡東南方向到橫水鎮馬店村,澆灌着姚村、河順、橫水等11.6萬畝土地。我們在分水苑沒有看到三乾渠,它位於分水嶺雙孔隧洞入口處。

在隨後參觀的“乾涸歲月”展廳和“太行壯歌”展廳裏,我們看到了當年修渠民工喫的野菜,還有民工們使用的小推車、鐵鍬、大錘、鋼釺、繩索等大量的實物,它們無言地述說着修渠

當年爲修這條渠,林縣動用了10萬大軍,苦戰了10個春秋,工地上發生了道不完得感人故事。參觀中,原縣委書記楊貴、除險英雄任羊成以及鐵姑娘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

那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浩浩蕩蕩的修渠大軍迎着黎明的曙光開進了太行山,修渠大軍的主帥楊貴肩扛鎬頭走在最前面。他和人民羣衆之間那種血肉聯繫、魚水關係以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可貴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

任羊成就是腰繫大繩凌空除險的英雄,他五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每次身負重傷,僅休息一天半日就又毅然披掛上陣。一次,任羊成在除險中被山崖上掉下來的飛石砸在嘴上,滿嘴鮮血直流,在空中休克了,清醒過來後,發現四顆門牙壓着舌頭,喊話都喊不出來,怎麼辦?好個任羊成一把拔出鉗子,將牙拔掉繼續除險。

還有一次除險中,他身上的繩子被山石磨斷,墜落在山崖下圪針窩裏,撿了一條命,後來,房東老大娘幫他從背上挑圪針刺,挑出了滿滿一手窩。

鐵姑娘的故事同樣感人,她們像男人一樣雙手打釺,而她們看上去胖乎乎的臉,卻是因爲捱餓、營養不良所造成的浮腫。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她們巾幗不讓鬚眉,下深井掄錘打釺、裝藥放炮、推車運石。她們用柔弱的雙肩,擔了十載的風霜雨雪……

在青年洞景區,拾級而上便來在魂牽夢縈的紅旗渠渠岸,漫步渠岸,抬眼是萬丈懸崖,俯首是無底深淵,腳下,碧水盪漾的渠水就在山腰懸崖絕壁之上盤繞着、流淌着,岸邊綠樹掩映,百鳥鳴唱,清風拂過,林濤蕩蕩。

青年洞景點集山水風物與人文景觀爲一體,郭沫若同志題寫的“青年洞”三個大字,赫然懸於的洞頂崖壁上。左側摩崖石刻是江澤民同志題詞,右側的峭壁上爲李先念同志手書的“山魂”。參觀紅旗渠的遊人多集中於此拍照留念。

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當時每人每天只有六兩糧食,爲了填飽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撈河草充飢,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鬥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17個月將洞鑿通。在林州我時時被紅旗渠精神所感動。這些真實故事,即使是石人鐵人聽了也會熱血沸騰,激情燃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