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16日

額爾金致函恭親王,告知英軍將毀滅圓明園。

延伸閱讀

1860年,八里橋失守、英法聯軍進逼北京的消息傳到北京,清廷極爲震驚。咸豐帝走投無路,遂於當天立即下令以載垣、穆蔭辦理和局不善,撤去欽差大臣職務,另派他的六弟恭親王奕訢爲全權大臣繼續求和。他自己則於初八清晨帶着后妃、皇子和一批王公大臣,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熱河行宮)。咸豐帝逃走後,北京陷於極端混亂之中。官眷商民人等,十有七八紛紛出城逃避,薪米諸物皆驟貴數倍。清廷六部九卿無能入署辦事者,人心渙散,呼應不靈,各處辦公人員多半星散。

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經過歷朝特別是明清兩朝的不斷修建,已成爲一座堅城,當時城上安設大小火炮數千門,外城、內城均挖有較爲寬深的護城河。城內外守軍約15萬人。同時內地諸省的勤王之師在陸續趕來。儘管事先缺乏防禦準備,但只要文武大員具有誓死堅守的決心,認真策劃戰守之策,激揚士氣,穩定人心,足以據城一戰。

可惜,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們,均以爲“城不可守”,完全喪失了抵抗的信心,根本不進行抗擊準備。恭親王奕訢畏敵如虎,認爲形勢危殆,戰守兩難,如“倘有一線可爲,不惜委曲遷就”,即除了屈膝求和,別無出路。他照會英、法公使要求停戰談判。英法聯軍經過張家灣、八里橋之戰,傷亡慘重,部隊疲憊,急需從天津調來兵員槍彈補充,因此同意恢復通州破裂的談判,藉以做好進攻北京的準備。談判近半月,自然毫無結果。

恭親王奕訢

1860年8月21日,經過休整後的英法聯軍萬餘人進犯北京。由於東郊數10裏之內,無一兵一官防守,很快兵臨城下。英法聯軍根據伊格那提也夫提供的情報:清守軍集中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點,應首先攻取。於是,其先頭部隊向城北安定門、德勝門附近進逼。22日,聯軍近千人抄至德勝門土城外。僧格林沁、瑞麟兩部已成驚弓之鳥,望影聞風逃竄。坐鎮圓明園的奕訢、桂良等急忙逃往常新店(長辛店)。

英法聯軍接着由黃寺、黑市直趨西北,進犯圓明園。僧格林沁、瑞麟兩部向京城西南逃竄,守園官兵2000人也逃散一空。聯軍闖入圓明園並開始進行搶、砸、燒。英法侵略軍乘戰勝之威,照會清廷,限令於8月29日中午交出安定門,否則攻城。城內清廷大員們不敢違抗,如期開門揖盜。聯軍不折一兵安然進入北京外城。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外城後,隨即在安定門城牆上安放火炮,對準內城、紫禁城。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爲了給其侵華行爲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驚”,藉口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天三夜不滅,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几案均盡遭劫掠。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燬。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英國侵略軍燒燬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着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額爾金

奕訢在英、法武力威脅和沙俄誘逼下,簽訂了《北京條約》。1860年10月24日,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禮部大堂,交換了中英《天津條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10月25日,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北京禮部大堂,交換了《天津條約》,並簽訂了中法《北京條約》。

[編輯]

吳     桐

公衆號ID:yuanmingyuanpark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就請點擊右上角選擇發送給朋友或者轉發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喜歡就請關注我們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