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棉花

文/老姜

三月的春风牵着季节的脚步,飞过南国的千山万水,又一次来到了我的家。我正在呼呼大睡,猛然间听得生产队上工的钟声像催命似的响了起来。我赶紧从床上咕噜起来,穿上夹袄,提着裤子边系腰边往外跑。还好,队里的人刚来了一大半儿。

豫北地区每年到这个时候,各个生产队的头等大事儿就是抢种棉花。豫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产棉区,安阳县的白壁、永和、吕村、辛村、北郭、曲沟等乡镇以及内黄等地更是广泛种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要不然,那著名的中棉研究所为什么偏偏设在了安阳?

那时候棉花属于经济作物。卖棉花的收入是一个生产队的主要收入,但棉花的种植和管理确实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很费事儿的活儿,要不为啥都把管理棉花的人叫“技术员”呢?

春天是棉花育苗的季节,要提前做好备耕。备耕首先是棉花选种,必须提前到中棉所换 “花籽”,其次就是把要准备种棉花的地块提前备好,尤其是要保好墒,这叫“时刻准备着”。到了谷雨前后,要提前把花籽泡到水缸里,这叫“泡花籽”。花籽有个硬硬的壳,幼嫩的花芽很难挤出来,只有经过浸泡,让花籽壳里的籽仁儿得到水分、膨胀、撑破经过浸泡变软的籽壳儿,才能诞生出一个个新的“生命”。

这是个火候的问题。浸泡的时间短了,花籽仁儿得不到水分,不会发芽。浸泡久了,花籽仁儿僵了,就干脆不发芽了。技术员就是干这个活儿的,到了一定程度就赶紧的把花籽捞出来,和事先准备好的拌了农药的煤渣面搅在一起,直至搅拌成 “霜炸花生米”似的,然后靠墙堆起来,先用油布盖一层,再盖上几条卧单,单等花籽“张嘴儿”。

为了掌握花籽的发芽情况,技术员还必须每天上午用木锹把花籽翻一遍,一面检查花籽的“张嘴儿”情况,一面像美女往身上喷洒香水似的给花籽再淡淡的喷上一点农药,让花籽保持一定的湿度。一旦发现“张嘴儿”的花籽能达到一半上下,就必须组织全部劳动力,全力以赴种棉花。因为实在不能再等了,等出芽了就麻烦了,不知你是否知道,花籽芽很脆,极容易在播种前被折断,如果折断了,这粒种子也就彻底废了。

天刚蒙蒙亮,正是人们睡好觉的时候。谁不知道“春宵一刻值千金”?人们极不情愿的起了床,拉起事前准备好的农具,拉起小车快步的往地里跑,把花籽种到地里......

我一生最烦的就是那些口是心非的人。他们明明自己过着高官厚禄、衣食无忧的日子,嘴上却得了便宜卖乖,一面说农民怎么怎么好,多么多么的伟大,一面私下里削尖了脑袋、拼了命似的、运用各种手段让自己的子女往城里钻。而伟大了一辈子的“农民伯伯”现在得到了什么?还不错,每月能领几十元的“养老费”,这大概也算是对为国贡献的一点点补偿吧!

那时候说“国民经济不能没有棉花”,我在想,如果农民不种上棉花,还说啥呀?

唉,笑话。

二〇一八年十月十四日

【作者简介】老姜,男,安阳市殷都区曲沟镇人。民主建国会会员,热衷网络自媒体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主要作品有《安阳名村西曲沟》、《西曲沟轶事杂记》、《十堰的白马尿》、《我家的煤油罩子灯》等,是《散文诗歌分享画》发起人之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