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作者六祖慧能。六祖慧能是唐代人,世称禅宗六祖,是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一、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坛经》

如果不悟,佛就是众生;一念悟了,众生就是佛。众生与佛平等无二,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迷者为众生,悟者为佛。只是众生过于执著于“我念”,自己并不知道。一旦开悟之后,就能明心见性,也就成佛了。众生就是没开悟的佛,佛就是开悟的众生。

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坛经》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这句偈子道出了觉悟的重要性。

三、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坛经》

心地里面没有非分之想,就是自性戒,心地里没有愚痴,就是自性慧,心地里没有杂乱的东西,就是自性定。自性不增加、不减少如金刚一样,身体的行住坐卧本来都在三昧里。

四、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坛经》

众位道友,每个念头之间没有间断就是功,内心活动平静正直就是德;修炼自己的品性就是功,修炼自己的行为就是德。

五、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 ——《坛经》

智像太阳,慧像月亮,智慧永远是明亮的。在外陷入尘境中,就会被妄念像浮云一样覆盖住自己的本性,明亮不起来,使智慧不能显现。

六、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坛经》

什么叫做禅定,在外远离各种相叫做禅,在内心不被扰乱叫做定。在外专注于境相,内心就被扰乱;在外远离相,内心就不会被扰乱。本性本来就是清净安定的,只是看到尘境、思念就被扰乱了,如果见到尘境而能做到心不乱,是真正进入禅定了。

七、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坛经》

只要清净自己的内心,使得六识脱离六门,在六境中没有什么沾染和杂念,通畅而没有滞碍,就是般若三昧,又叫自在解脱、无念行。

八、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坛经》

痴迷于外见之中去修行寻找成佛之道,没有悟到自己的本性,就是小根。如果开悟顿悟,不执著于外修,只在自己的内心中树立正确的见解,烦恼和尘世的劳苦就不能沾染到自性,这就是见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