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高墙内

两扇半掩的木门里

一位70多岁的老人

脚上踩着一双布鞋

腰间别着一长串钥匙

叮叮咣咣......

山西平遥曾经是历史上富商云集的地方,深宅大院的排场是这里荣耀的象征。

- A craftsman and a million auction price -

一个手艺人和100万拍卖价

这座宅子的主人耿保国是当地一个手艺人,49年出生,跟着新中国一起成长。他15岁就跟着当地的老艺人,学习推光漆器和绘画艺术,至今已经干了55年。

和这座3000㎡的宅子结缘是在1997年7月,当时平遥古城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平遥还只是一个贫困县,3000多平米,有70间房的大院子政府修不起,于是向社会拍卖。

97年,48岁的耿老还带着一家三口四处租房子住,听说政府要拍卖一座大宅子,他就过去看看。当时因为平遥还没有申报成功,看的人很多,但真正买的人没有。

当时一见到这个宅子,耿老就被吸引了。可能是手工艺人的本能,对传统原始的东西有种特别的保护欲。

回家仔细考虑以后,他做了一个全家人反对的决定:买下它!一来将来两个儿子有地方住,二来可以搞一个工艺厂,耿老想有个自己的工作间。

听说哥哥要买下大院,弟弟妹妹专门跑到家里来:“你要买了,将来国家没收了,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当时,耿老觉的,自己生在平遥长在平遥,可是在县城里,搬家都搬过11次了:“我买到平遥最好的院,给父母长脸了,我的心也落地了”。

耿老是铁了心要做这个事情。

当时院子的拍卖价是100万,但是一个手艺人,哪来那么多钱?

他拿出了自己半生的积蓄,又向银行申请贷款,跟亲戚朋友也借钱,东凑西凑最后凑齐了100万。

耿老买下之后,把它当成自己的工作室和私宅,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住了进来。

- It was 250 years before the jos yard -

比乔家大院还要早250年

这个大院是明末清初时建的,它是“日升昌”票号的掌柜冀玉刚的祖业,有400多年的历史。

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创建于1824年,功能就像是现在的银行,离这座大宅子不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的遗址。

整个平遥有4000多个古院,这个院子的位置最好、历史最长、面积也最大,比乔家大院还要早250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这个院子曾经是工厂、党校,但耿老买下来的时候院子基本已经荒废,特别是二楼屋顶的草,有半人高,有的房间还屋顶漏雨、破烂不堪......

耿老就在老宅里一边做漆器,一边修复房子,断断续续修了20年,投入了四、五百万,到现在仍然在修复中。

很多时候耿老拿不出这么多钱,只能卖一点他的漆器,先赚一点再投入院子的维修。他用了10年时间弄土建和木结构维修,又用了10年装饰内部。

- The ostentation of the compound -

深宅大院的排场

原来院子大门的门楼其实早已不复存在,耿老先生看遍了平遥县大大小小几百个门楼,再根据平遥县古建的风格,自己去画图、设计,最终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复原。

为了打造修旧如旧的效果,耿老甚至专门到农村去找一些明清的砖瓦、石雕,还请来了平遥当地懂古建的师傅。

有个木工师傅,在耿家已经有20多年了,一直都在维修。

主院“高山仰止”的匾额,从写字到制作雕刻,是耿老一个人完成的,光练字他就练了15年。

这里还用了漆艺里,最高端的一个手法,叫烤木漆。底必须要没有瑕疵,直接往上面刷漆八九次,上面都是用的真金,就是泡到水里也不怕。

院子是个四品官的规格,总体结构是三进两院过道厅,第一进院就是看家护院的功能,第二进院一般是管家、会计去住。

过道厅在第二进院之后,古代的人很讲究,进了家门先在过道厅里面停留,一般不会轻易招待客人到主院,所以,过道厅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客厅。

第三进院是主院,有主人居住的正房和厢房。主院的建造风格是正方的五个窑洞,上面七根梁,叫“五间七架”。

窑洞是过去有地位有钱的人才建造得起的,住到里面冬暖夏凉,如今耿老先生和妻子两人住在里面,非常宽敞。

过去,东西厢房是兄弟住的,现在,耿保国的大儿子在东面住,小儿子在西面住。

其他一些院子目前没有人住,就全部拿来做展厅,里面放的是耿老先生和小儿子的漆画作品,他们准备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私人美术馆。

最后面的院子原来是一个大型的礼堂,耿老先生把它拆掉,恢复成原来的样子,里面改成了他的工作室。

- A stubborn craftsman -

“固执”的手艺人

耿老先生今年70岁了,一直放不下漆艺,他还想做一些能够传世的作品,所以也在漆艺上做了些新的创作,特别是线描。

▲耿老的二儿子:耿晓飞

两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漆艺,轮流在工作室里帮忙做漆器。去年小儿子的漆艺作品在全国得了一个金奖,有人推荐他去评“工艺大师”的头衔。

但是耿老明令禁止,不许儿子参评:“你要是评了大师你也不一定是大师,而你的作品放在这个地方,全国的大师说你这个东西好,你就是大师”。

平遥漆器工艺品到处都是,自家人又是这方面的专家,很多人建议他们临街开个商铺。耿老说“要开商店的话,我两个儿子就成商人了,我不想让他们当商人,想让他们当艺术家”。

现在他和儿子们在自己家院子里开了一个店铺,两个儿子轮流上班,各卖各的,收入也归各自所有。

和朋友谈论起赚钱的事儿,耿老的理论是“没钱绝对不行,但是要得太多也没什么用。给我一个亿,我能干什么”。朋友会说“再买一个大院啊”,耿老笑笑“那不累死了吗”。

- Stubborn householder -

“固执”的屋主

耿老的“固执”不仅体现在自己的手艺上,还有对院子的修缮和保护。

电影《1942》取景拍摄的时候,冯小刚带了一班人过来,为了拍片要做局部改造,耿老坚决不同意。

“我懂一点工艺方面的技法,我采取的套路就是修旧如旧。文物嘛,不能乱动,你只能完整不能新,要做到跟旧的一体”。

由于没钱,没能进入平遥的一卡通,政府不允许浑漆斋大院卖票,耿保国和他的两个儿子现在没有其他收入,就靠卖工艺品来养这个院子。

有关领导曾经建议他将大院改造成宾馆,这样至少可以搞出七十多间客房,收入相当可观。耿保国一听连连摇头:那不行,七十多间客房就要有七十多个厕所,浑漆斋大院要是搞出七十多个厕所,“我就成了罪人了。”

3000平米的院子住一家四口人,显得太空太虚,但耿老先生和他的家人从来不觉得害怕、发慌,反而觉得很习惯。清早起来打扫卫生、浇花,吃饭以后就开始画画、工作......

“我要把我一生所学的知识放到这个院子里,等将来我走了,这个院子还能留给大家一点念想”。

人的一生应该办一点事,留一点痕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