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谚语是人们对生息环境、劳动经验和风尚人情长期认识的揆度和总结,或直陈其事,或借物喻意,可测风雨、知稼穑,亦讲情理、述人事,堪称民间“百科词典”。我国疆域之大,四方迥异,各地谚语深具浓郁地方色彩,与当地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相印证。发掘和理解这些谚语,可以让我们感知历史,感受文化。

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中有大量的地方谣谚资料,都是旅台各省人士通过自己的回忆整理集结而成。“家乡水甜入心,十年不改旧乡音”,谚语用语精练概括,朗朗上口,对客居他乡多年的人来说,哪怕故土难回,风景不再,也能在依稀几句谚语中咂摸出家乡的味道。

小皮摘选出其中一些有意思的谚语,推出“谚语说”系列文章,介绍一句地方谚语,揭开一段地方历史。今天要说的是《河北平津文献》中一句有关北京的谚语,带我们一起回到清朝的北京城。

中城珠玉锦绣,

东城布帛菽粟,

南城禽鸟花鱼,

西城牛羊柴炭,

北城衣冠盗贼。

这句谚语是清朝时期京城御史巡城口号。清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初笔》中解释,“盖各举其所巡之地,华朴喧寂,迥不同也。” 蕊珠旧史《梦华琐簿》也提到这句话,“此五城口号也。各举重者为言。”(见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梦华琐簿》)也就是说,这句谚语反映了北京五城各城主要特色。而要解释其中含义,则要从北京城“五城”的划分开始说起。

北京全图(清·嘉庆)

北京城在明朝后期形成了“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设格局。皇城居中,有城门4座;内城开9门,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增筑南郊外罗城,开7门。京城划为东、南、西、北、中5城,每城各有所属的坊,民事权属五城兵马司,隶属巡城御史,按所分管的五城区划配置。清朝基本沿用明朝的北京城,但实行“旗民分城居住”政策,北京城内行政区划分满(北/内)城和汉(南/外)城两种制度,内城(满城)实行八旗分区驻防制,外城(汉城)套用明代的五城制度,仍设五城巡城御史,但五城分区完全不同。因此“中城珠玉锦绣,东城布帛菽粟,南城禽鸟花鱼,西城牛羊柴炭,北城衣冠盗贼”这句巡城口号概括地反映出了外城行业区域分化和各区经济社会情形的不同,与当时北京城地方行政区划和城市职能空间结构密切相关。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清外城中城在今北京前门大街两侧,戏园、金店、银楼、钱庄集聚,商铺以高档商品买卖为主。珠宝市有众多首饰作坊和金银店铺,廊坊二条则为有名的“玉器古玩街”,聚源楼金珠店、聚珍斋玉器铺、恒林斋玉石作坊等老字号珠宝店都在这条街上,而前门和大栅栏一带则汇集了北京最有名的绸布店“八大祥”中的6家。“中城珠玉锦绣”之说名不虚传。

画家方砚笔下的北京前门大街

“东城布帛菽粟”说的是东城有大宗布帛菽粟的交易,这是因为东城地近运河。位于东城的东便门大通桥,是明清时期漕运河道通惠河的北端。通惠河开凿于元代,经多次修复疏通,历明清两代始终通畅不废,在清末京津铁路竣工之前,一直承担运输漕粮入京的任务。当时漕粮入京,一般从通州转运,经通惠河驳船逐闸运至东便门外大通桥起岸,再由车户专门负责将漕粮运至朝阳门、东直门一带的京仓。除了运送漕粮以外,各地商货入京也要经过通惠河。南方来的货物自大通桥上岸,在东城销售,使这里成为商人云集之地。

大通桥码头晾晒的漕粮

(图片摄于19世纪末)

南城天坛北面的金鱼池,是金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饲养金鱼之地,附近居民以培育金鱼为业。永定门和正阳门之间的天桥则有鸟有虫有鱼,“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清·易顺鼎《天桥曲》)。天桥东侧的鸟市,鸽子、鸣鸟、观赏鸟应有尽有,夏末秋初,蛐蛐、蝈蝈、金钟等鸣虫大量上市,人们趋之若鹜。南城附近的黄土岗、草桥一带,则是有名的花乡,种植花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金代。所以说“南城禽鸟花鱼”。

西城有骡马市,是明清北京骡马等牲口的交易集散地,有牛街,是北京最大的回民聚落,两地都与牛羊屠宰业关系密切。西城的牛马是从内蒙古草原贩运而来,柴和煤炭生产在西山门头沟一带。北京城正西的阜成门在明清成为了运送城内所需煤炭的专用通道,故阜成门又被称作“煤门”。又因“梅”与“煤”谐音,煤栈客商募捐汉白玉石雕一块,上刻有梅花一束,嵌在城门洞北侧墙上。北京人念及阜成门带来的温暖,赞曰:“阜城梅花报暖春”。 “西城牛羊柴炭”也由此而来。

满地煤渣的阜成门内大街

(图片摄于20世纪初期)

“北城衣冠盗贼”中的衣冠盗贼说的是清朝的文人官员。清代文人官员多居于正阳门以西以南的地区,尤其是琉璃厂周围,文人出身的汉族京官、朝官以及学者多居于此。另外,由于琉璃厂紧邻前三门大街,交通便利,很多外地进京的官员、商贾也都把同乡会馆修建于此,这些会馆又成为各省来京赴考举子的栖身之所。

除了今天介绍的这句谚语,北京还有如“东文西武,南穷北富”“渴不死的西城,饿不死的东城”等话,概括性地总结了北京住户概略,生活习性差异等。这些谚语俗语及其变化,成为了北京城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本谚语摘自《河北平津文献》第32期,常锡桢《北京城的谚语释说》一文,更多各地谚语资料,请点击阅读原文前往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

(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