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初見成效

市區將擴大生活垃圾分類範圍

居民在垃圾分類啓動現場學習操作流程。(資料片)

水母網10月16日訊(YMG記者 楊春娜 通訊員 李彩林)昨天上午,家住福山區鉑悅府小區的王玲將分好類的垃圾熟練地投入智能分類箱。“垃圾分類以後,不僅垃圾袋可以免費領取,還可以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小區環境好了不少。”王玲說。目前,市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已經全面啓動,各區紛紛建立分類收運體系,完善運行和管理模式,市區生活垃圾處理邁進“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時代。

福山區鉑悅府小區、東華小學、體育中心、綜合行政執法局是福山區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單位,自今年6月20日開展垃圾分類以來,經過近4個月的時間,居民分類的習慣正漸漸養成。昨天上午,在鉑悅府小區記者看到,十分鐘之內,就有三位居民來到智能垃圾桶扔垃圾,他們在家中用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分裝生活垃圾,然後刷二維碼把垃圾袋裝入對應顏色的智能垃圾桶中。扔完垃圾後,居民王玲還用積分兌換了一瓶洗潔精。“兩個多月以來,我積了2000多分,我兌換過飲料、洗潔精等,現在還剩了268分。”王玲笑着說,每個月還免費給兩卷垃圾袋,足夠家裏日常使用了。

福山區環衛處業務科科長王進介紹,截至目前,福山區垃圾分類覆蓋居民958戶,累計設置再生資源回收箱6組,餐廚回收箱18套。收集餐廚垃圾745桶,有毒有害垃圾40多公斤,廢金屬130公斤,塑料327公斤,玻璃392公斤,其中可回收的紙張類628公斤,垃圾分類減量效果顯著。

在芝罘區世秀社區,垃圾分類已經深入人心。社區居民每戶都配備了廚餘積肥桶,用來儲存廚餘溼垃圾,每週有人定時回收一次,回收的溼垃圾倒進大的積肥桶裏發酵15天,轉化成腐熟有機肥進行種菜。“家裏廚房內的餐廚垃圾,只要是可以喫的,不帶油、鹽、湯的,像菜幫子等,都可以切成小塊放到積肥桶裏,經過搭配的發酵料發酵後,形成的沼液可以稀釋後用來去除廁所異味,或者噴灑在家裏養的花葉上,其餘的我們會進行回收。”居民孫國林告訴記者。

萊山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也進行了市場化運作,在試點單位實行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不可回收、有害垃圾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管理模式。環衛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按計劃在三個試點單位投入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包括智能生活垃圾分類垃圾箱、生活垃圾分類桶、不鏽鋼餐廚垃圾平臺、家庭分類垃圾收集桶、智能垃圾袋發放積分兌換一體機、APP 智能卡片、一次性垃圾袋等,配套小區垃圾轉運車、可回收、有害垃圾車、戶外宣傳櫥窗。通過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綠色賬戶等方式,推行垃圾分類電子積分,市民按要求投放可回收物、餐廚垃圾和有害垃圾,按垃圾種類和數量換取綠色賬戶積分,賬戶積分可按標準折算成相應的資金,用於換取物品或相應服務,從而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促進資源回收利用,加強餐廚廢棄物及有害垃圾專項治理。

雖然是簡單改變扔垃圾的方式,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居民家庭、學生等參與人員的積極性。隨着試點工作的啓動,各區除了向居民推廣宣傳外,還配備了督導員對垃圾分類情況進行督導。在福山區鉑悅府小區,督導員鄒波正在對垃圾進行嚴格的二次篩選,以確保資源類可回收物的品質。“巡檢就是把垃圾袋拆開看看裏面居民分類是否正確,不太正確的,我們就通過垃圾袋上的二維碼通過平臺追溯到業主,給業主打電話或者是上門宣講。我們可以通過督導巡檢來打分,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鄒波說。

記者從市城管局瞭解到,今年全面啓動市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根據不同人羣探索適宜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試點工作取得成功後,循序漸進擴大生活垃圾分類範圍,在市區逐步建立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