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个人讲的故事,让多少桐梓人泪奔!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微微桐梓 ↖

黑恶不除 国无宁日 缉枪治爆 势在必行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最让你忘不了的是什么

也许是与你朝夕相处的战友

也许是那群可爱的乡亲们

亦或是那段日子中

哪怕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儿

……

就在刚刚结束的桐梓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

副县长李小静、黄莲乡党委书记傅甫勇、原大河镇科技副镇长杨丽的讲述

深深打动了大家

一起来看看

我的战友,我的乡亲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乡亲们:

大家好!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是我们党对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桐梓县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后,我经历并见证了这场前无古人的攻坚战。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是党员干部的担当和奉献,是全体群众的参与和奋战,铸就了桐梓减贫摘帽的历史性时刻。他们,是我最可敬的战友,最可爱的乡亲!

永远忘不了,2016年,省委检查组指出:“桐梓目前根本不具备出列的条件!”全县干部沉默了。我们再一次研判,桐梓的贫困程度远远超出外界的想像,脱贫攻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鼓起勇气,向省委打报告,请求推迟一年出列。推迟一年?一时间,各种误解、指责、抱怨、嘲笑纷至沓来,桐梓,难道真的要当逃兵吗?不,不是,绝对不是!为了真脱贫,让桐梓的脱贫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了脱真贫,让群众的生活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县委保持坚强定力,忍辱负重,重新部署,调整方案,沉着应战。脱贫攻坚总攻号令一下,四大班子领导身先士卒,全县5000干部憋足一股劲儿,火速奔赴一线!

永远忘不了,我的战友们,把群众当成最亲的亲人,却把亲人冷落成了“陌生人”。陈体强,马鬃乡的党委书记。雪凝天下乡,摔成了尾椎骨折,必须卧床疗养,怎么办?要是指挥官撤离了战场,马鬃的脱贫攻坚怎么办?他忍着巨痛、瞒着父母,把病床搬到了办公室,把绷带和盐水带到了指挥部!

谁知,祸不单行,他年过七旬的老母亲也摔伤了,住进了医院。慈祥的老母亲一遍一遍地问:“体强,连半小时的时间都没有吗?”儿媳一遍一遍地回答:“妈,体强真的很忙。忙完这阵子,就来陪您老人家。”陈体强身在马鬃、心急如焚。怎么办?怎么办?想去看母亲却不能啊!担忧、内疚、伤痛、心疼一起涌上心头,堂堂七尺男儿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永远忘不了,我的战友们,在使命和自己的生命面前,他们义不容辞地选择了使命。李再海,官仓镇的武装部长。这个干起事来风风火火的汉子,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却突然倒下了。医院确诊:肝脏肿瘤,医生的话像一把尖刀直刺他的心头。可是,换肝手术后,仅仅一个半月,他忍受着身体的排异反应,拖着虚弱的身子毅然回到了战场。县领导主动提出把他调回机关工作,他却说:“算了,最多就是个死,要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这,就是我的战友!他们心中装满了对贫困群众的责任担当,装满了对亲人的愧疚和抱歉,唯独没有装下他自己。据统计,脱贫攻坚中,全县因公负伤的干部146人,其中中共党员101人。四年多来,他们坚守在最艰苦、最贫困的乡村,奋战在全县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一座座陡峭的山崖上开出一条又一条宽敞的乡村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钻深山爬溶洞找到一个又一个的饮用水源;他们不分白天黑夜,轮流上阵,架起了一座又一座铁塔,建起了一栋又一栋楼房……

永远忘不了,我的乡亲们!主动参与材料转运,不要一分报酬;无偿为施工队提供食宿,保障工程快速推进;帮助干部推车子、搬石头,溅得满身泥水……

脱贫攻坚期间,全县修建公路4000多公里,超过了过去五年的总和;解决了5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超过了过去五年的总和;修建和改造住房5万多户,超过了过去五年的总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千多户2万多人,超过了过去五年的总和……桐梓,终于撕掉了贫困的标签,站在乡村振兴的全新的起跑线上!

9月18日,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桐梓脱贫出列的消息。当晚,我听着20年前那首豪迈的《娄山魂》,一遍一遍,彻夜未眠。眼前一幕幕浮现出一个个鏖战在一线的同志们的身影——我们的高波书记,拖着病腿,仍然马不停蹄深入一线、指挥作战;我们的曾军镇长,忘我工作,小病拖成重病;还有我们的老同志熊绍荣,退休后再次奔赴黄莲加入战斗;“掰脚”支书王宗富拄着拐杖坚持走访;还有,无数热情的、纯朴的、感恩的、扬着笑脸的乡亲们……那时,我的心里一直回响着一句话:忘不了,我的战友;忘不了,我的乡亲!

你想像不到的黄莲

各位领导,同志们、乡亲们:

我是黄莲乡的党委书记傅甫勇。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来自黄莲的故事,带着大家走进不一样的黄莲。

大家都知道,黄莲是贫困乡。是贫困中的贫困,是落后中的落后。高寒,边远,清明不断雪,九月披秋霜。长年雨雾笼罩,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群众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2016年,我调到黄莲的时候。全乡12个村,就有10个村没有通硬化路,6个村用电不稳定。60%以上的农户喝着不卫生的天花水,80%的村民住房不安全。

在这样的地方工作,干部的艰苦可想而知。以前有干部说,只要守在黄莲,哪怕是睡大觉都是一种奉献。可是,脱贫攻坚,军令如山。一分都不能担搁,一秒都不能停步。睡大觉?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乡干部黎永刚,为了修公路,抢工期,在深山里一呆就是半年多!住的是窝棚,喝的是山水,吃的最多的是方便面。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干部,已经在黄莲坚守了20多年,带着群众修建了10条通村公路、17条通组公路,总里程150公里,相当于桐梓到黄莲里程的两倍还要多!

除了艰苦,在黄莲工作的干部,还有你想像不到的辛酸。那是一种使命担当,不容许考虑身体健康的辛酸;那是一种历史责任,不得不放弃家庭亲情的辛酸。

分管脱贫攻坚的何朝庭副乡长,长年累月地熬夜加班,身体拖出了病,边输液边开会,有一天,竟然还晕倒在扶贫办。今年6月份,何朝庭和几位同事一起赶回黄莲。车上接到母亲的电话,叫他回去送她上医院。同车的干部只听见他回了一句话:“妈,我走的时候,你不是好好的吗?”接着,就“呜呜”地哭了起来。30多岁的青年男子,乡镇领导,当着车上干部的面,失声痛哭。全车人沉默了。干部们劝他:“何乡长,你回家吧,老人家需要你”。他忍住哭声,说:“没事,我马上找人送我妈去医院”。但是他的眼泪,仍然一个劲儿地的往外流。

作为乡党委书记,我与干部一起承担着不可想像的工作压力,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悲伤。

我工作在黄莲,爱人在脱贫攻坚的另一个战场——松坎镇柏山村驻村。女儿读高中,没人管,只能让她住校。很长的时间,我们见不到女儿,女儿见不到我们。有事,微信联系;生活费,微信转账。只能靠着一个冷冰冰的手机交流。有一天,让我感觉特别温暖,同时,更让我感觉特别愧疚。那是今年6月17日,女儿忽然发来微信:“父亲节快乐!”后面跟着一连串俏皮的表情。女儿调皮可爱的模样,一下子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才猛然想起,又是很久没有联系女儿了!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女孩儿,又正处于需要倍加关心的高中阶段,我没有经常关心她,而她却在我看来并不重要的节日挂念着我,我心里一酸,眼眶湿润了。女儿说:“今天不忙吧?”我回了一句:“等国检”。懂事的女儿立马打住,不说话了。而我,独自对着手机想了好久好久。这段微信对话,我截了屏一直珍藏着,不是因为我把女儿的节日问候当做了温暖的礼物,而是要用这段截屏对话提醒我:因为全身心的投入脱贫攻坚,我欠下女儿、欠下家人的太多!太多!!我必须在今后还给女儿应有的父爱!还给亲人应有的陪伴!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两年多的连续奋战,黄莲终于发生了难以想像的变化。全乡12个村,村村通了硬化路,家家通了连户路;老百姓用电、饮水问题全面解决,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全房。芭蕉溪村的高子湾,一个苗族村民组,一年时间,实现了整组易地搬迁。芭蕉溪村、后深村,代表全县接受了评估检查。黄莲的方竹笋,销到了全国各地;重庆避暑的客人,纷纷来到了黄莲。老百姓勤劳、富足、自信、感恩……我们,终于在这片贫困的土地上,创建了一个你想像不到的黄莲。

没有什么不可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杨丽,我讲述的题目是《没有什么不可能》。是的,在脱贫攻坚这场轰轰烈烈的战役中,我只是其中最平凡中的一员,我与所有的脱贫攻坚战士一样,只是将一件件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只是没有被严酷的天气打垮。2017年的寒冬腊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凝冻天气把我和我的战友困在了山上,我们没法下山,山下也没法上来。可是我们并没有因为严酷的天气而落下工作,两居建设没法搞了,我们就走访群众。 王先明老人,七十八岁了,一个人住在山上养蜂,很不支持工作。因为担心老人的生活,我和我的战友一起到他家看看。路滑,我们就在鞋上缠上布条,走在满是冰渣子的路上,一会儿摔倒一个,一会又摔倒一个,摔倒了,没事,爬起来继续走。摔摔打打、跌跌撞撞的来回走了八个小时。当老人看到我们满身是雪,湿哒哒的出现在他家的时候,感动地热泪盈眶,拉着我们的手说“这么冷的天,我自己的儿子连个电话都没打给我,可是你们居然这么远的来看我、关心我。我以前对不住你们呀!”。

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只是由温室中的花朵成长为一朵朵铿锵玫瑰。我们曾经也是女神,可是工作的需要我们都变成了女汉子。以前形容女汉子感觉都是一个贬义词,可是现在我们却欣然接受,因为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两居建设、公路建设任务重,工期赶,而能有效施工的天气又不多,怎么办?我们女汉子些没有退缩,而是毫不犹豫的加入了施工的队伍当中。施工队晚上不想加班,我们与施工队一道,力气小的就负责提灯照明,力气大的就拿起锄头帮忙掏水泥浆。凝冻期间,我们所有女汉子仍然坚持该走访的走访、该慰问的慰问。战役结束后,一个个的调侃自己说再也不用减肥了。

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有苦都是自己憋着。我们的一位下派领导,父亲重病他只是把老父亲送到了老家,让自己的妹妹回家照顾。有一天,也许是老人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了,给他打了个电话说“儿呀,要不你请假几天回来陪陪我,我好像时间不多了”。他含着泪对老父亲说“爸呀,我回不来,我这边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完成,要不您等等我,等我过几天忙完了就回来陪您”。第三天中午在赶往开群众会的路上接到妹妹电话说爸走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蹲在地上哭的稀里哗啦,直撞墙。在办完父亲身后事的第二天,他又准时出现在了我们的调度会上,与我们所有的干部坚守直至战役结束。

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只是错失了更多孝敬父母和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而已。我的爸爸,平时从来不会说多余的话。忽然有一天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说你一天忙工作已经快忘了你妈和你爸。我与我爱人都是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因为各自工作的需要,孩子在四个多月的时候就被送往了外婆家。我从不知道她何时长了第一颗牙,我也不知道她何时学会了走第一步路,我也不知道她何时学会了开口叫爸爸和妈妈,我甚至不知道她长了多高。外婆家墙上挂了一张六年前拍的全家福,每次邻居逗她:妹妹,你妈妈在哪儿呀。女儿都会指着照片奶声奶气的说妈妈在墙上…….我变成了父母手机里的女儿,女儿挂在墙上的妈妈。

回想四年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可能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但在这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中,我们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罗溪村的田坝公路,山高路陡工期紧,根本不可能按期完成。但是,我们想尽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活生生的从陡峭的山崖上拉出了一条5.6公里的水泥路;天桥村的老厂,材料运输车根本无法通行。但是,我们用挖机一车一车的转运,最终顺利的完成了两居改造任务;石牛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园,面临干旱亟待解决用水困难,两天,我们只用了两天,不惧烈日暴晒、翻山越岭在五公里以外的深涧中找到水源,抢通了输水管道。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没有什么不可能。

主办方:桐梓县对外宣传中心

总 编:王 迪丨 副总编:尤晓婵

本期编辑:王 超 令狐昌勇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热线:0851—26622427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