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十幾年來,一些科技巨頭佔據了整個商業世界。但在去年,這些大型科技公司遇到了各種困難,對它們來說,2019年只會更具挑戰。

過去十多年,Facebook、谷歌、蘋果、亞馬遜、微軟、特斯拉和Uber等科技巨頭佔據了整個商業世界。僅在去年,相關股票看起來還能保持無限漲勢。

但今後不會持續了。

去年大型科技公司遇到各種困難,2019年只會更具挑戰。新一年裏,隨着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穆勒的調查持續,將出現更多關於俄羅斯間諜利用Facebook廣告系統影響美國大選的報道。聯邦貿易委員會可能對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掌控數字廣告收入採取反壟斷措施。

此外,參議院商業委員會主席約翰·圖恩告訴科技業領頭的公司,聯邦隱私保護法已經“獲得兩黨大力支持”。

技術時代的先驅能否跟上公共政策問題的步伐,還是並未察覺?進入2019年,科技公司面臨五大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處置不力,結果可能是政府和公衆幫着它們解決:

1. 隱私

2. 反壟斷

3. 員工抗議

4. 電子產品上癮

5. 領導力和治理

隱私

Facebook面臨一系列醜聞:俄羅斯情報機構利用Facebook廣告影響選舉,再加上Facebook有爭議的數據合作關係和隱私政策。去年春天,英國《衛報》曝出劍橋分析公司利用Facebook網站獲取用戶數據,包括連接到相關網站的Facebook好友數據,從而影響2016年美國大選,也在政界和媒體圈引發嚴重的反應。

馬克·扎克伯格如何回應?他躲了五天,Facebook的常規員工會議上還派副總法律顧問代替。等他真正出現在公共場合,又把所有問題推給劍橋分析。六個月後,扎克伯格仍未解決實際問題,新問題出現則繼續辯解。由於他處置不力,引發各界對Facebook批評聲不斷,媒體也越挖越深。Facebook回應的方式則是,聘請攻擊型公關公司對付批評者。

Facebook真正的問題可不只是劍橋分析公司。這是一家已經積累了21億用戶的免費網站。大多數用戶沒有意識到Facebook會利用私人信息創建非常詳細的用戶檔案,然後賣給廣告主。

解決隱私問題很簡單,可以讓用戶選擇允許或不允許Facebook收集信息,如果選擇不許就每月繳納費用。然而Facebook並未解決問題,說明扎克伯格更主要的動力是追逐收入和利潤增長,而不是保護用戶隱私。

蘋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不太看好Facebook的做法。他認爲數據隱私是一項人權。至於監管方面,他指出,“不得不承認有時自由市場起不了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監管不可避免。”

2018年5月,歐盟啓動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其中大部分條款可能加入美國法律。如果GDPR要求用戶明確選擇允許或拒絕信息收集,Facebook的用戶數量可能下滑。

反壟斷

反壟斷當局正加大力度,調查科技巨頭有沒有控制市場。去年夏天,歐盟判定谷歌濫用安卓操作系統,罰款51億美元。特朗普總統在2018年11月表示,政府“非常認真地”考慮針對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提起反壟斷訴訟。連亞馬遜的首席執行官傑夫·貝佐斯也承認公司存在漏洞,員工表示政府監管是可能影響公司前景的重大問題。

員工抗議

大型科技公司的員工正發揮強大的影響力,迫使領導者適應新環境。2017年,谷歌工程師詹姆斯·達莫爾攻擊了公司的平權計劃,遭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解僱。2018年11月,超過20,000名谷歌員工罷工,抗議公司處理性騷擾不力。

Facebook一系列高管叛逃,至少10名高級管理人員宣佈離職,其中包括Instagram的聯合創始人凱文·斯特羅姆和麥克·克雷格。Uber的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被迫離職之後,繼任者達拉·科斯羅薩西重新調整了高管團隊和公司文化,應對性騷擾事件,緩和Uber犀利的文化。

電子產品上癮

過去一年,媒體報道不斷報道過度使用手機對用戶產生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影響大腦。努力吸引用戶使用的科技公司如何應對?舉例來說,現在蘋果每週向用戶發送手機使用時間的情況。

領導和治理

科技巨頭中的大多數公司仍然由創始人控制,董事會由創始人主導。採取兩級股權制度可以保證創始人對公司及董事會的控制權。從表面上看,創始人的理由比較充足,因爲他們希望專注於長期增長和投資,但權力過度集中可能讓創始人感到無可匹敵。扎克伯格、卡蘭尼克和特斯拉的埃隆·馬斯克都需要明智的建議,但他們經常不願聽。

扎克伯格總說公司處於“戰爭狀態”。到底是他自己,還是他的戰爭思維導致高管、員工和用戶不斷疏離?Uber的創始人卡蘭尼克嚴格控制董事會,結果全公司都得疲於應付他火爆的風格。他從不接受公衆和內部的批評,一直到股東最終強迫他辭去首席執行官職位。最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起證券欺詐指控後,才華滿腹的埃隆·馬斯克也被禁止擔任特斯拉的主席。與此同時,馬斯克反覆無常的風格也導致幾位高管辭職。

問題還出在董事會,現在董事會更像顧問,沒怎麼承擔治理的職責。最近,一位曾經擔任過Facebook主管的人士聲稱,創始人主導的公司確實不一樣。“在普通的上市公司,董事會是老闆。”他說,但Facebook董事會成員更多擔任顧問的角色。不管由誰創立,只要是上市公司就需要強有力的治理。如果Facebook、Uber和特斯拉的董事會更認真地治理,就有可能在陷入危機前避免一些嚴重的問題。在Uber動盪中,董事會成員阿里安娜·赫芬頓主導了改組董事會,協商卡蘭尼克離職,並尋找接任人選。

多年前,谷歌、蘋果和微軟等成熟的科技巨頭決定成立強大的董事會,由首席執行官和經驗豐富的高管組成,因此避免了其他公司遇到的許多問題。谷歌的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非常明智地招徠埃裏克·施密特擔任首席執行官,後來2015年施密特擔任母公司Alphabet的董事會主席。

2019年科技行業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查,科技公司高管普遍的傲慢態度可能迫使政府介入。一項提案建議對兩級股權結構限制時間,而另一項提案則要求創始人控制的公司裏設立獨立的董事會主席。雖然創始人往往很想控制公司,但如果加強與利益相關者合作,借鑑各種觀點打造更持久穩固的公司,成功的幾率也會提升。

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型經濟時,谷歌、微軟、亞馬遜、蘋果和Facebook等科技公司都發揮着重要作用。希望各家公司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能加強治理,實現高效流程,並組建執行力強大的管理團隊。

比爾·喬治在哈佛商學院擔任高級研究員,曾任美敦力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還著有《真北——全球172位頂尖創新型領袖的真誠領導力告白》一書。

文章轉載自《財富中文網如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著作權解釋權屬原創者所有,本文工業4.0俱樂部推薦閱讀!

納斯達克泡沫啓示:科技巨頭的興衰之路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科技巨頭規模的擴大的同時消費者利益如何保證?

中國和西方科技巨頭的東南亞對決

「技術路徑」汽車芯片巨頭技術路徑佈局解讀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我們已經淪爲數據巨頭的商品,而不是用戶

硅谷四巨頭聯合發佈全新數據傳輸計劃,打破“數據孤島”

高盛發佈中國AI報告:全面剖析BAT三巨頭以及26個核心玩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