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類重男輕女的父母不是糊塗,就是壞!

最近,在朋友圈中做了份關於父母對待子女問題上的調查,98%的女兒們衆口一詞坦言:父母重男輕女,對兒子偏疼,錢財都給兒子,連說話都袒護兒子。對女兒明顯薄情,但有事還離不開女兒。提起這個問題大多一肚子怨氣,這樣的不公平幾乎每個家庭都在發生。

01

張姐46歲,有兩個弟弟,作爲家裏的老大,雖然結婚多年,對孃家的操心一點沒少。父母拿她當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找她商量。兩個弟弟結婚生孩子,父母每年身體檢查,家裏舊物更換,弟妹闌尾炎手術等等,父母都找她。張姐說,感覺自己在家跟父母是同等地位,但在錢的問題上就把張姐當成外人,至今她都不知道父母有多少儲蓄。每年春節,張姐給父母錢時,父母都說弟弟也給多少。

“其實,媽的話是騙我的,他們不跟爸媽要錢就不錯了,哪裏還能給錢。只是我不想說破罷了。”張姐說。

這三類重男輕女的父母不是糊塗,就是壞!

房屋拆遷時,張姐早就看透父母老了一定落她手裏,而且父母對弟妹也不滿意,鬧過幾次矛盾,所以也流露出想跟女兒養老的意願,就跟父母商量,讓他們拿出三萬塊換個三居室。沒想到父母一口回絕,“有兒子哪有去姑娘家養老的道理!等走不動,就跟兒子過了。”一提到錢,父母的意願也變了,但溫暖,還要女兒給。

母親膝蓋有增生,張姐帶着去醫院理療按摩;父親腦血栓,張姐記得每年冬天領父親去疏通血管。母親頭疼腦熱,一定給她打電話過去。在兒子面前,父母不舒服也瞞着,怕人家擔心。張姐說:“上週我爸高血壓住院,說是願意喫我做的飯,我每天都送。他們還老說女兒是外姓人,用起我來,倒是一點不見外。沒辦法,自己的爹媽,生氣歸生氣,孝心還得盡。”

02

李女士62歲,兄妹六個。父母的房子及手裏十萬塊積蓄和金首飾都早早定下,平均分給兩個兒子,四個女兒分文沒有。母親拔牙期間,兒子每天給牛奶泡餅乾,也不曉得給單獨做點軟爛的營養飯菜。後來,母親中風半身不遂,兩個兒子家按月輪換。母親哭着要上女兒家,李女士實在不忍心看着母親越來越瘦,就想接回家伺候。弟弟說:“我們也沒虐待媽,是她想去串門,你也是願意接,別是我們當兒子的不管。”結果,一住三年,讓她回家她就哭,弟弟也不提撫養費的事。

李女士說,雖然父母糊塗,但也不能爲了那點錢財就看着父母受罪,狠不下心不管。

這三類重男輕女的父母不是糊塗,就是壞!

03

小周32歲,弟弟小他三歲。女兒放假一個人在家不放心,想送到姥姥家。母親說,“你就別添亂了,孫子早早就過來了,每天還要接送他補課,兩個孩子忙不過來。”小周氣得哭:“都是孩子,憑什麼兒子的孩子能帶,女兒的就不給帶?平時都我孝敬你,遇到難處你都不幫,那有這麼狠心的母親啊!”

小周買車差兩萬塊,跟母親借,說好年底就還上,母親說沒錢。這次,小周跟母親翻了臉,數落母親偏心,心裏沒有女兒,還放狠話說:“你眼裏不是隻有兒子嗎?以後有啥事也別找我!你就當沒生過我!”之後電話也不打,孃家也不會,想起來都寒心。

可是,聽人說媽得了糖尿病,她立刻打電話,四處淘弄偏方,又叮囑媽一些注意事項,用紙寫下來什麼能喫,什麼不能喫。

小周說,之前的不愉快也記着,但聽說她有病我就心疼,沒辦法不管。心裏還在生氣,可就是控制不住地往家跑。

這三類重男輕女的父母不是糊塗,就是壞!

總結

同樣,我也調查了一些老年朋友,他們並不承認自己偏心,覺得給兒子是理所應當。儘管女兒很貼心,對他們的關心超過兒子,但終究是外姓人。

老人之間聊天時,誰要說自己有女人,都會被對方羨慕有福氣,老人也驕傲地炫耀女兒怎麼好,給買了什麼東西,帶着去哪裏,大家比着誇獎有女兒的好處,末了還不忘總結一句“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

“可明知女兒百般都好,爲什麼還偏心兒子、薄帶女兒呢?”這個問話,老人們都答不出來了。

有個朋友說:“其實重男輕女的老人心裏都知道女兒比兒子好,可還是偏心兒子,等到兒子對自己不好,立刻轉身投靠女兒。他們不是糊塗,就是壞,是自私,不尊重事實行使,一味按着自己心意,利用女兒的軟心腸欺負女兒。”

這話有點糙,但也是事實,沒辦法,這一代老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簡直就是解不開的結。

文/迦南正北

圖/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