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不一樣的煙火,不一樣的文化

汕尾漁歌產生於宋、元時期,分佈於汕尾、捷勝、馬宮、鮜門、小漠、碣石、甲子。漁民,俗稱“疍民”,漁歌亦稱“疍歌”。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二中提到:“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汕尾漁歌是汕尾羣衆在勞動和生活中所唱的歌曲。漁民分爲陸上漁民和海上漁民兩種,海上漁民又分爲“拖船”漁民和“甌船”漁民。傳統的汕尾漁歌是指甌船漁民所唱的歌調,具有極爲鮮明的藝術風格而自成一體。

汕尾不一樣的煙火,不一樣的文化

玄武山廟會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元山寺重光慶典活動,它是碣石地區民族民間藝術花會,歷來爲廣大羣衆所喜聞樂見。元山寺重光慶典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此後每十年爲一屆(凡公元紀年末位“6”字、天干丙歲)舉辦元山寺重光慶典活動,並形成規例。由於慶典活動內容繁多,必須提前產生理事機構,做好籌集慶典資金、修繕裝飾廟宇、重光佛像神位、組織文藝節目等籌備工作。並擇定慶典活動的日期,一般多選擇在當年農曆十月或十一月。

汕尾不一樣的煙火,不一樣的文化

陸豐皮影戲是中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遺存,陸豐市皮影劇團是廣東省唯一的專業皮影劇團。陸豐皮影戲一直在民間生存、發展,有古代閩南語系的基因,又得海陸豐民間習俗的孕育,唱腔音樂豐富,地方特色濃厚,繪畫、雕刻精緻,表演生動逼真,優雅可觀。

汕尾不一樣的煙火,不一樣的文化

河田高景的直接起因是延續了六百多年曆史的廣福庵廟會。廣福庵一年一度的廟會最初是由廟會中比賽誰家供神的閹雞肥大,發展到比賽哪村製作的粉景份量足、高度大、工藝巧,逐漸發展爲比賽“河田五甲”中哪一甲最能製造新奇花樣以示己方心靈手巧,從而形成由“人+活物+道具”共同構成的“活動風景”,即河田高景,最終實現由“靜景”到“動景”質的飛躍。

汕尾不一樣的煙火,不一樣的文化

正字戲,本名正音戲,用“中州官話”(正音)唱唸,是一個多聲腔古老稀有劇種。明初流入粵東,後紮根海陸豐。並曾在港澳、臺灣、東南亞等地傳播、演出。 正字戲有傳統劇目2600多個,分文戲和武戲。文戲有唱腔,以曲牌體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稱崑腔)爲主、雜以亂彈、小調等。正音曲以“奚琴”領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嗩吶伴奏。武戲(即提綱戲)沒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氣氛。

汕尾不一樣的煙火,不一樣的文化

大安滾地金龍是陸豐大安鎮南溪村建於明代,歷來民間藝術承傳聲譽甚好,1996年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南溪“滾地金龍”被編入《中國舞蹈志》。

來源:汕尾印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