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耶達公司成立後,魏茲曼科學院主要從事基礎領域研究,耶達公司專門負責研究成果的應用開發和技術轉移。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耶達公司負責從實驗室到市場全過程的各個產業化步驟,成爲魏茲曼科學院基礎技術和商業應用的中間橋樑。

作者:韓軍

自1948年建國伊始,以色列政府就把教育、科研和創新作爲立國之本,堅持科技立國、科技強國、科技富國的發展戰略。2018年,以色列GDP總量名列世界第38位,人均GDP達4萬美元,屬於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達國家。

以色列科學家曾說過:“不創新,就會死。”“創新”成爲猶太人生存發展的利器,“創新”根植於猶太民族的血脈,成爲其標誌符。

神奇的創新國家

以色列天天上演着沙漠變良田、海水變淡水、農民成爲科學家、士兵變身創業者的傳奇,全民熱心創業、舉國投入創新的交響樂在地中海邊奏響。

儘管土地貧瘠乾旱,戰爭衝突不斷,狹小國土面積的60%是沙漠和丘陵,一年之中長達5個月滴雨不下,但以色列是世界上公認的科技強國,建國以來創造的多項世界科技奇蹟令人歎爲觀止。

以色列的創新之所以全球有名,首先,歸根於猶太民族的發展歷史和民族特性。殘酷的生活環境迫使猶太人勤于思考、精於創新,注重提高技能,不斷發展自己。其次,以色列自然資源匱乏,要想發展必須創新,只有可持續的創新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建國以來,以色列已形成比較完備的國家創新體系,即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環境支撐體系、科技投融資體系和成果轉化體系。如今,以色列在現代農業、水資源利用、可再生能源、信息通訊、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方面形成了科研產業優勢。

2017年,以色列民用研發投入佔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4.5%,爲世界第一;每萬人口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達145人,爲世界第一;在全球範圍內以色列人均申請專利數也名列第一。

據統計,以色列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高技術企業數量近200家,僅次於美國和中國。2018年,以色列投資併購項目爲479個,總額約207億美元。

耶達公司的誕生

以色列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1959年,魏茲曼在魏茲曼科學院成立第一個技術轉移公司——耶達(Yeda),耶達公司旨在促成源自魏茲曼科學院專利的商業化發展。

魏茲曼科學院前身是丹尼爾·西夫研究所,成立於1934年,領導人魏茲曼教授後來成爲了以色列的第一位總統。魏茲曼科學院的規模並不大,只有2000 多名研究人員,主要從事數學、計算機、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專業的研究。2011 年,魏茲曼科學院被《科學》雜誌評選爲世界排名第一的科研院所。

耶達公司是以色列第一個學院科技轉移的公司,同時它也是世界上首創及最爲成功的科技轉移公司之一。該公司繼承了魏茲曼科學院的傳統,致力於將技術成果轉化成盈利的企業,服務於社會。

耶達公司成立後,魏茲曼科學院主要從事基礎領域研究,耶達公司專門負責研究成果的應用開發和技術轉移。耶達公司人員與魏茲曼的科研人員保持密切聯繫,並持續跟蹤他們的研究成果。一旦發現有商業化可能的成果後,會成立專門的評估小組對該項成果進行評估。通過評估後,耶達公司負責該項成果的專利寫作、申請、授權及後續所有商業化運作。

耶達主要通過專利許可的方式,尋找工業夥伴來商業化研究院的科技成果,獲取專利授權費用,繼而支持魏茲曼科學院的基礎研究。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耶達公司負責從實驗室到市場全過程的各個產業化步驟,成爲魏茲曼科學院基礎技術和商業應用的中間橋樑。

耶達公司可能是世界上唯一 一家擁有三大最賺錢的藥物專利的公司,每個專利每年都可獲得超過十億美元的收入。這三大藥物就是以色列醫藥公司梯瓦(Teva)生產的多發性硬化症(MS)藥物Copaxone、雪蘭諾公司(Serono)生產的Rebif和美國英克隆系統公司(ImClone Systems)生產的抗癌藥Erbitux。

幾種成功的模式

耶達公司的成功爲其他技術轉移公司鋪平了道路。今天以色列幾乎每個研究機構都有自己的技術轉移公司。它們一般作爲研究機構的附屬機構存在,目標就是將大學的研究成果商業化,爲科研成果在市場上找到孵化地。大學從每個成交的技術轉讓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收入(比例因個案、研究機構不同而不同),這爲大學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收入。

耶達技術轉移的幾種模式分別是:一是耶達公司與其他企業共同投資;二是通過獨家或非獨家的形式將技術授權或許可給某一公司,甚至是非營利性的機構。對於授權,可以有不同的協議,最常見的一種就是材料轉移協議,它是指通過這個協議把本來屬於研究單位的一些產權轉移到企業和工業中。技術轉讓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則是監督這個過程,以去掉中間的一些不良的環節或者是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因此,新研發的技術可能會通過企業贊助而得到推廣。在技術轉讓之後,研究者和企業仍然可獲得一些資訊服務。

如何促進學術和商業兩個環節的互動,如何把它們的研究成果轉化爲可以實際應用的和可以被商業化的一些技術,則是耶達公司扮演的主要角色,而激勵機制則是扮好這個角色的偉大工具。

耶達公司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激勵機制:一是直接投資。通過耶達公司內部資金直接對魏茲曼科學院的科學研究進行資助,確保科學研究的正常進行,並從最開始建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二是政府撥款。企業和魏茲曼科學院聯合起來申請政府項目,政府會從中撥款贊助,贊助額度視具體項目從66%到90%不等,並且專利永遠是屬於研發機構的,只是使用權被轉讓給了公司。三是聯合投資。耶達公司和一些對項目感興趣的大公司聯合投入基金對項目進行贊助。四是設立獎勵基金。如果魏茲曼科學院有的實驗室發佈了前沿性的研究項目,耶達就會進行獎勵。

在以上激勵機制基礎上,耶達和投資者共同分享成果轉移的收益,技術轉移收入的40%歸研究者個人所有,而不是給實驗室。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激勵機制,一旦項目被商業化,耶達從中可以獲取利潤,科學家也可以變得非常富有。當然,院系、實驗室也可以獲得一部分收益,一切都要在項目開展前就事先約定。(作者系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副總評估師、中以創新合作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記者沈春蕾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