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都是自己牛叉?創造力要用對地方:《關鍵創造的藝術》

牛式嘮嗑體2019-80

有種把小時候積蓄的體能用完的趕腳。

今天,跟俱樂部的小夥伴們一起爬山,那兩位“蹭蹭蹭”就上去了,不時還得停下來等“吭哧吭哧”用手提着腳往上挪的俺。

小偉童鞋笑着說:“Annie你該鍛鍊了。上次去婺源徒步看你還沒事。”

心虛的俺嘴下不承認:“我有鍛鍊呀,經常到處跑……”

此跑非彼跑。

邊走路邊看手機處理信息(別學習哈),跟正兒八經地鍛鍊,腫麼也是有差距的。下山時,明顯感到肚子上的肥肉隨着下山的步伐在顫抖(這句辣眼睛,請自動忽略),走到一半,膝蓋和大腿明顯感覺在往前傾,俺要求休息:

萬一摔下去,可不是鬧着玩的。

我自豪自己曾經是爬山的好手,可也得承認今非昔比。

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比沉浸在過去裏更難,因爲,要承認不足和不懂。

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

還是今天,還是我。

進山時自詡學過植物分類學,小夥伴一句話就把我問住了:“桃花和杏兒花怎麼區分?”

額,這個……

現查吧。小夥伴繼續問黃色的花是不是迎春,俺瞄了一眼,“嗯”,繼續從手機查區別。結果,旁邊的老大爺說:

“這是連翹,哪兒是迎春啊?”

我……

自己丟臉就算了,還坑了同伴,小夥伴的內心估計也是崩潰的吧

人,喜歡爲自己沒做好的事情做合理化歸因。

好事都是自己牛叉;

壞事背後都有客觀理由,千錯萬錯反正不是自己的錯。

從爲自己找理由這件事上來說,人的創造性和想象力簡直無敵。

如果把創造性和想象力用對地方,會很有趣。

《關鍵創造的藝術:羅德島設計學院的創造性實踐》封面上寫着,“世界最頂級的設計思維養成法”,讓我很好奇腫麼養成。

分享一點“大自然的律令”這一章中學到的東西吧。

給我啓發的,是它講到了“邊緣效應”和“羣落交替區”。這其實是生態學上的概念。是說不同的生物類型或者羣落聚集在一起,保持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在這些區域生活的生物,也能同時獲得不同棲息地帶來的好處——不明白的話,想想紅樹林。

雖然當初學生態學考分不低,但素自己從來木有想過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可以用在設計上。這種跨學科的啓發,帶給人的衝擊,很大。

比方說,我們是不是可以從牆角陰暗處薅一把苔蘚,在木棍兒上掏個洞,把苔蘚、多肉啥的種上去,然後用不要的牛仔褲剪個掛兜吊起來,擱衛生間當裝飾?

翻這本書,還是因爲《Hackers and Painters》的作者保羅·格雷厄姆在羅德島設計學院暑期班學習過繪畫課程。

當時就很喜歡這位喜歡寫小說、在康奈爾學過哲學、研究生在哈佛主攻人工智能,不僅在羅德島設計學院還在有500年曆史的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學過繪畫的YC合夥人。對了,這位創投教父的爹,是設計核反應堆的物理學家。

(這個之前寫過幾篇文章,所以今天多說。)

《建築師的20歲》中,那些大師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幾個都提到了年輕的時候多去嘗試,譬如說旅行和不同的行業。像安藤忠雄自己,就是拳擊手轉行、非學院出身,最後獲得了建築界諾貝爾獎“普里茲克獎”的建築師。

還有出生于波蘭的里布斯金,在紐約和以色列學過音樂,在英國學過歷史和哲學,又學了建築。

很多看似無用的東西,會滋養我們,甚至給未來的事業帶來很多的靈感。

——說個名字你就秒懂了:喬布斯。

《關鍵創造的藝術》裏說了一句話,“藝術絕非僅僅是‘讓物件變得更好’,而是要努力創造出某種‘不可或缺’之物。”

所謂藝術,小盆友和大人一樣,都可以在放手中習得。

牛牛童鞋是個收集控,確切的說是“廢物收集控”。很多時候,我想把網購的包裝扔掉的時候,他都會可憐巴巴地跟我說,“媽媽,這個能不能給我,我用來做一個東西?”

假如同意,他會結合樂高之類的,給折騰個“自動售貨機”出來……

(嗯,這點一定是遺傳了我——看到沒,好事又選擇歸因到自己身上)

如果我們能夠在精進自己選定方向的同時,能夠給自己一些機會去探索不同的東西,是不是也能通過不同技能、體驗的排列組合,把自己打造成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個生命?

————————————

後半部分,是2個頭部學習APP的部分測評報告(最後,會有硬廣,不喜歡的話,現在就可以關了)

如果你相信我對於學習內容的挑剔和“品味”(姑且當作是有噠),不妨往下繼續。

我要說的,是【得到】和【混沌大學】。

首先聲明,兩個平臺我都是重度用戶,目前爲止,在【得到】的免費分享名額,從25個漲到了110。【混大】我也早在2017年就加入了。

1⃣️先說【得到】。

如果用教堂和集市來比喻,得到,是個集市。

它把很多篩選過的頭部IP的內容整合到一個平臺裏——這是好事也有不足。

好事是我們能夠話費不多的金錢就獲得頭部的內容。而且,能夠把自己認可的內容免費贈送一定的名額給朋友們一起學習——不限次哦親。

關於知識付費,劉潤老師說得好:

“知識付費,不是讓免費的東西終於可以收費了,而是讓很貴的東西終於可以便宜了。”

不足是俺這種“喜新厭舊”的性子,300多講總是一個人,連着好幾年,再愛也補充新鮮養分呀。(貌似人家木有攔着俺不讓學別的,所以,這真的是飛來橫鍋)

另外,喜歡神馬課,都需要單獨購買,每門課看似不多,買全的話,也得1w左右——當然了,可以一直免費聽——只要這個APP不倒。

我自己喜歡天馬行空的東西,所以會喜歡那些讓自己開眼界的內容。例如:

前沿科技之腦機接口

嚴伯鈞:西方藝術課

吳軍:科技史綱

給忙碌者的心臟醫學課(這門課,特別說明一下,本來是隨意買來聽的,沒想到,是我聽過的【得到】最好的一門精品課,目前沒有之一)

2⃣️混沌大學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

這裏彙集了很多獨角獸公司高管,不同領域頂尖人才對於行業、自身的反思,每一個分享,都可以成爲一本書。成爲會員後,有效期內相應課程都可以免費收聽(上次數了一下,研習社有200門+的分享)。

後面一點還蠻重要的,讓我們對自己在這個平臺上的金錢投入可預期。當然,要想收穫最大化,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由你自己控制。

很多分享的時長,在2-3小時——我說的是研習社。

對,至今我依舊堅持認爲,研習社的內容更適合如我這般的普通學習愛好者打好認知基礎。

從這上面,我收穫了很多,不僅是自己學習,還包括作爲組長承擔跟大家共同學習思維模型的責任,以及線下和同學的鏈接,還有混大班長們願意爲俺站臺(其實換做別人,他們也會同樣支持),哈哈~

————————————

我承認,有時候在朋友圈發混大的課程,是因爲對我有好處

比方說,前段時間在朋友圈發過的“助力活動”——但我絕不會只推薦讓自己單方受益的東西。

(畢竟,俺要爲自己的推薦負責。)

最後上廣告哈:

明天,混沌大學5週年,新老學員買一送一(就是續費或者新入會,都可以享受1198元買一年贈一年的學員服務)

⚠️新會員入學,需要老會員的推薦才能享受這個福利,你可以找我推薦,hiahia~

(按照原來的規則,首次入學如果不滿意,7天內可以無條件退款)

強烈推薦的課程:

《李善友 | 認知升級之第一性原理》

《鮑哲南 | 黑科技:柔性電子變成人類皮膚——人造皮膚的啓發》

《衛哲 | 效率提升帶來的新機會》

《傅盛 | 個人認知與商業創新》

《傅盛 | 生物學思維》

《張穎 | 經濟轉型期創始人如何破局》

《黑山雅之 | 我的作品及背後設計思想》

《張首晟 | 第一性原理與創業》

《王小川 | 天才極客的思維路線》

《王剛 | 不變的商業本質》

《華杉 | 品牌頂層設計》

《成甲、採銅 | 創新思維:重塑你的思維,從這裏開始》

不誇張地說,光是我推薦的這幾門課,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你可能會說,有不少地方也能“免費”獲得這些資源,沒錯。可是,在我看來,這不僅是優質內容,更重要的,還有高質量的圈子。

好了,廣告完畢,晚安。需要推薦噠,留言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