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

  近年來,隨着國際交往日益廣泛和深入,市場主體參與跨境交易規模快速發展,交易模式不斷創新,交易項目日趨多元,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不斷交叉融合,部分經常項目收支呈現“資本化”特徵,對經常項目外匯管理帶來了挑戰。

經常項目資本化特徵

(一)貿易融資債權債務化。隨着市場主體需求多變和銀行產品供給創新,部分貿易融資產品在資金收支環節逐漸背離貿易交易背景,出現了債權債務變動的資本項目特徵。

(二)轉口貿易對外債權、債務化。轉口貿易因貨物的生產國和消費國兩頭在外,資金流和貨物流不匹配,無論採取先支後收或先收後支,均屬於隱形的對外債權或債務,具有“資本化”特徵。

(三)投資收益對外債權、債務化。如FDI項下利潤和股息長期滯留境內、ODI項下利潤和股息紅利長期滯留境外,外債及對外放款逾期未付利息同樣具有對外債權或債務的“資本化”特徵。

經常項目資本化產生的問題

(一)可能成爲異常跨境資金流出入渠道。一是利用預收預付貨款進行異常資金快速流出入。部分企業在無真實貿易背景情況下,以預收、預付貨款名義進行大額跨境資金流出入,並通過超常期貿易信貸報告調整總量差額,規避監管。二是通過虛構轉口貿易、支付海外代付等方式進行大額異常資金跨境流出入。三是滯留境內外的投資收益順週期波動,對國際收支平衡造成衝擊。這部分滯留資金因其流動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給外匯監管帶來難度,當需求改變或者經濟形勢發生波動時,這些外債或對外債權可能在短期內集中大額跨境流動,對國際收支平衡造成衝擊。

(二)監管難點突出。一是數據不全面。比如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系統缺少對轄區銀行爲異地企業辦理貿易融資的數據、現行系統中對ODI、境外放款項下逾期未匯回的利潤和收益等項目都未統計。二是統計不準確。FDI、ODI項下投資收益數據統計來源於企業自主報送,數據的真實性難以把握。三是真實性審覈不易。海關報關單無紙化後,銀行缺乏有效的真實性審覈渠道,尤其是出口業務,銀行暫時沒有報關單核驗端口,有的企業受利益驅動利用銀行間信息不對稱的漏洞通過構造虛假單據、人民幣質押外匯貸款、借道轉口貿易等方式進行大額異常資金跨境流動。

對策建議

(一)建立宏觀審慎、微觀監管二元監管框架。一是實施宏觀審慎監管。實施宏觀審慎管理的前提,是有能力對跨境資金流動情況進行全面的採集、統計、監測和分析。二是實施微觀穿透式監管。將交易主體的資金來源、資金流轉及最終投向環節聯結起來,綜合全流程信息實施事中監管,其前提是銀行跨境資金交易嚴格執行“留痕”原則,透過時間、主體、資金,深入分析研究交易項目的內涵、交易對手的內在邏輯關係,抓住重點,切中要害,精準、及時發現異常、違規線索和案件。三是督促銀行切實落實展業三原則,瞭解客戶、瞭解業務、盡職審查單證等信息。四是嚴厲打擊外匯違法違規行爲。對僞造、構造貿易背景逃套匯、假借貿易渠道對外轉移資產、虛假利潤匯出等違法違規行爲加大處罰力度,同時對違法違規企業進行曝光,限制此類企業辦理相關外匯業務。

(二)增強統計監測及風險預警能力。一是進一步豐富系統監測預警指標。在現有總量差額、總量差額率、資金貨物比及貿易信貸餘額比等四項總量覈查指標的基礎上增加結售匯偏好、財務運作等監測預警指標,提高統計監測及預警能力。二是完善系統統計功能。建議在貨物貿易系統貿易融資數據明細查詢模塊增加發票號、報關單號、提單等貨權憑證信息,並對銀行開放信息共享功能,方便銀行查詢,排查企業真實融資需求。三是改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系統數據有效性。建議跨境系統“靈活分析與查詢”模塊數據按照資本項目系統相關業務條線查詢功能完善數據,提高數據準確性,爲利潤匯出非現場覈查提供參考依據。四是切實提高真實性審覈能力。向銀行開放出口關單核驗端口和貿易信貸數據,提高對預收貨款及貿易融資業務真實性審覈、監督及管理能力。

(三)修訂完善外匯管理政策。一是修訂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對分散在經常和資本的貿易外匯管理政策進行梳理整合,明確貿易融資外匯管理的原則和重點,細化數據報送、統計要求,釐清貿易融資與外匯貸款的關係和區別,修訂銀行辦理貿易融資操作規程,強化展業原則落實,以真實性爲核心、以自償性爲前提、以結匯管理爲手段,從制度層面規範貿易融資行爲。二是完善外匯質押人民幣貸款管理制度,明確銀行在辦理外匯質押人民幣貸款時,應對質押外匯的資金性質和歸屬進行真實性審覈,要求企業向銀行提供證明用於質押的外匯貸款企業擁有的資產,且該筆外匯的資金性質爲經常項目資金。三是調整直接投資、外債、境外放款管理規定。對當年產生的直接投資利潤超過1年不分配的,按外債、對外債權進行管理,企業應在期滿後15個工作日內到外匯局進行外債、對外債權登記,逾期不登記的可按規定進行處罰;對外債、境外放款利息支付進行明確規定,逾期支付的可按規定進行處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