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紀錄片導演是這樣一羣人:他們自己爲創作承擔資金或尋求民間機構的支持,對作品自我操控權更大,創作彰顯個人態度。

紀錄片製作人冷冶夫曾說:“紀錄片的生命在於透過生活觸及人的心靈,紀錄片對個人命運的關注,對生活環境的關注,進而擴張到對整個人類命運的關注。”

而獨立紀錄片往往被認爲,有獅子、老虎一樣的棱角。

《遷移啓示》

2016年9月,臺中火車站旁的建國市場,因鐵路高架化及都市更新計劃進行遷移,一場臺灣歷史上最大的市場搬遷,代表着臺灣經濟奇蹟的轉變及式微,700多個攤位將進入一個新的、不確定的未來。

面對新舊建築物的交替,空間裏的各種行爲,記憶及情感上的連結,底層生命力的身影,這些屬於臺灣獨特的市場文化,特殊氛圍的場域,是否會不經意的消逝?

本部紀錄片細膩捕捉傳統市場的生活氣息,呈現了人與人、人與土地和人與工作的關係。遷移勢在必行,人還是有自己特殊方式來詮釋、調侃,大量細節堆疊小人物的鮮活樣貌,重現舊市場獨有的人情風味。

《廣場上的舞蹈》

影片講述中國社會五十年來廣場上舞蹈的變化,追溯當下中國所流行的廣場舞實際來源於忠字舞。三個角色分別是

74歲還能倒立的周先生,

到老了依然情懷不減,

找到50年前他的初戀女友,

並將當年分手時給她畫的畫像交給她;

婚姻瀕臨破裂,

並且每日照顧105歲的老父親的熊先生,

70歲的他,不僅每日去廣場跳“牽手舞”,

而且需要不斷更換女舞伴來尋求表面的性刺激

以紓解照顧父親的心裏壓力,

最後安靜送走父親;

63歲的尹女士,追求跳舞的夢想,

實現了人生的理想,

最後到美國洛杉磯舞蹈演出,

從而圓了她終身的夢想。

本片通過廣場舞將他們串聯,

將廣場上舞蹈的變化作爲

中國近50年曆史變革的美麗縮影。

《牆》

小紀是在獄中度過青春年華的少年,走出禁錮的牢籠後,他的人生會是哪般光景?他比同齡的年輕人還要成熟世故,也揹負了更大的壓力,除了適應新生活,重建與家人關係,經濟壓力也隨之而來。

面對社會、家人和同儕的牽絆拉扯,許多考驗等著他一關一關過,有形的牆可以使力衝破,但無形的牆是否真能煙消雲散,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本片花了三年的時間,嘗試紀錄這羣輕狂少年蛻變的過程。

《丸山和吉磊的60天》

來自中國和日本的當代藝術家,分別前往對方國家的城市,客居兩個月時間,體驗、交流,最終完成一件藝術作品,並在當地展出。

如此的交換藝術家駐留項目緣起自,中國和日本的兩家當代藝術機構,位於四川成都的麓湖·A4美術館(原A4當代藝術中心)以及日本橫濱的創造都市中心,合作互邀活躍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傑出藝術家共同參與,旨在推進文化互動與學術交流。

丸山純子女士來自日本橫濱,她的作品總是以生活中被拋棄的物品爲對象,將其回收轉化,呈現物質的不同狀態與變化的過程,最終探討“生、死、輪迴與愛”的主題。

吉磊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成都藝術家,他通過油畫、裝置及攝影的藝術形式,呈現幻覺、潛意識賦予現實生活的隱喻。

丸山女士從未來過中國大陸,吉磊先生也沒有造訪過日本。兩個國家之間交流的歷史雖然源遠流長,但近代因戰爭的創傷產生隔閡。

兩位藝術家對於對方的國家,既熟悉又陌生。在異國他鄉,藝術家將有何遭遇?通過敏銳的觀察,藝術家又有何發現?他們將如何運用藝術的形式呈現心中的所思所感?

而對於當地的人們,國外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又能產生怎樣的思考?

60天從時間的維度來看很短,但必定會在兩個國家文化交往的長河中泛起一道道漣漪……

《幸福定格》

婚紗照是情感的顯影,華人社會特有的文化禮俗和正性情,都無一遺漏地記錄在婚紗照之中,它讓所有人相信:這是一個能用金錢交換具象幸福的造夢工廠。

在步入婚姻之前,王子與公主都期待着幸福美滿的愛情與未來。

本片以臺灣與大陸兩對拍攝婚紗的新人作爲對照,並呈現婚紗產業中的關鍵:婚紗攝影師的觀點,嘗試從一個輕鬆卻不輕易的視角,帶着觀衆一起翻開那本塵封於華人家庭中的某個角落的婚紗相本,從日常生活的淬鍊中,回望那個幸福的片刻。

鳳凰大視野

敬請收看《歲月——CNEX獨立紀錄片展映》

編輯:蘇珍妮、曉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