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觉良好:论坛上总说一战打断了欧洲贵族的根子脊梁,但是有人统计过主要交战的君主国家:英德俄奥等主要君主国的贵族伤亡率是多少?有人说当时军官主要出自贵族阶层,但是像法国这样的前君主国家当时为共和制国家,其军官的来源是什么?是前贵族的子孙,还是已经达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步了?

研究数学的人都断代了!一战参战各国上流社会的伤亡率有多高?

▲电影《红男爵》

杰肯斯凯:红男爵那种小清新片子除了部分特效外给flyboy提鞋都不配,看贵族上阵,黑爵士真是佳作,里面还大肆黑了一番双方的飞飞——里面就暗示红男爵是个gay。

岂止是贵族的脊梁啊,哪本书上说法国的情况,惨象和苏联卫国战争有一比了,1912、1913、1914、1915这几个役期的士兵不是死了就是残了。

几个小段子:

1. 部分军官不知道自己上阵后是生是死,于是就会约定俗成的把自己的女性笔友联络方式交给有休假机会的战友让他们去约会。

——海外文摘还是读者文摘还是故事会曾经有个故事核和这种情况就很相似,某个飞行员战后去见自己笔友结果见到个大妈结果乐极生悲——你们以为军方会把什么信件交给你们这帮粗货。

2. 法国和英国在1915后都开始实行强制兵役制,煤渣小路和一战风云的主人公就此上阵

法国一所大学的教职员志愿上前线服役,最后1918替已经牺牲的死者进行论文答辩的是他的妹妹和未婚妻

来自某本法国历史科普小册子《一战时期士兵的生活》国内有中译本。

爱问上有中译本和法原版。

研究数学的人都断代了!一战参战各国上流社会的伤亡率有多高?

▲1917年,法国士兵在法国上莱茵观察哨执勤

南山贼:那书最可恨的是他提到了一堆没有翻译的同时代作品,作者大部分都战死在一战,让人对这些早期战壕派作品无限向往徒叹奈何。

另一本介绍战争对文化摧残的书我看过的书莫斯科1941,屁股很歪,但是读起来还是能体会到苏联当时的绝死,中央交响乐团和音乐学院的演员学生都进了民兵师,而且真的上了前线,虽然他们待的时间不长,也不在最危险的方向,另几个民兵师伤亡就极大。

一战的长毛大兵作者就是巴黎高等师范的学生吧,我记得他同级九十多人剩了个位数。

小白之友:CCTV从前放过一个类似旅游节目的纪录片,主持人到法国内地的小镇,看镇中学的墙壁上镶嵌着名单,校长说这些都是在一战中阵亡的本校学生,有几个学级几乎是全军覆没。

孤独的骆驼:德国据说有4500-4800名贵族军官战死,占德国当时全部青壮年男性贵族的1/4。

研究数学的人都断代了!一战参战各国上流社会的伤亡率有多高?

▲1918年11月11日《纽约时报》头版——上午11点 - “第十一个月第十一天的第11个小时” -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停火协议生效。 俄罗斯,德国,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已经崩溃,欧洲的皇家景观已经永远被改变,许多国家恢复了原来的独立,新的国家被建立,大约1000万军人和大约700万平民死亡。

工兵:我小时候看一本数学的科普读物,里面就说到当时法国研究数学的人就出现了断代 因为当时几年的数学系学生都打仗挂了。

忠直心诚王巨君:法国士兵大概在一战的主要交战国中得到的待遇算是最惨的一档,奥匈那是有客观条件限制,俄国那是有传统,可是法国,作为欧洲最早的近代共和国,人权宣言的发表国,有单一民族悠久军事传统热烈的爱国主义,高层竟如此的视底层士兵如草芥,毫不在意他们的生命和需求,你可以命令士兵去死,但不能让他们觉得死的毫无意义,活着也像是地狱,法国人却完美的做到了,让初期激昂的爱国热情到了后期只剩下恐惧和麻木,并不是没条件,实际上条件更差的浓重封建残余的第二帝国倒是相对做得最好的,也不是因为文化传统,法国早就用公民自愿组成的军队创造了丰功伟绩,所以法国在一战中的表现才证明它是出了很大的体制问题,法国人真是被一战彻底打残了,以至于二战初期迅速地溃败,除了德国的新战术以外,还是从小听着一战的恐怖故事长大的一代人觉得不值得那样在战争中死去或者残废,就算是为了祖国也不值得,事实上一战后法国没有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还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一战应该让所有法国人看到了,你可以为你的国家献上热血,但你的政府只会将你的血拿去搅泥巴。

研究数学的人都断代了!一战参战各国上流社会的伤亡率有多高?

▲Douaumont法国军事墓地,从Douaumont遗骨库中可以看到,其中包含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期间死亡的法国和德国士兵的遗骸。

tankdisband:一战后没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是因为1917年已经爆发大规模兵变,矛盾起码是造反的热情都释放掉了。不过即使如此,不是还有人说二战公鸡迅速溃败有右翼借洋兵助剿的原因在么?可见二战后左翼力量的强大。

深受信任我谢胡:后来兵变是怎么结束的呢。

深蓝eva:说是兵变实际上是拒绝进攻,但是防守战线还是照样防守。

Gustavus:你这让对面的德军情何以堪。

黑影:无聊地任意挥霍士兵的生命可是法国人的专利。也只有法国政府把士兵逼到了动辄哗变的地步。

研究数学的人都断代了!一战参战各国上流社会的伤亡率有多高?

▲一战时受伤导致失明的法国军人正在进行编篮子的培训。

Gustavus:动辄哗变,本来就是个错误归纳,更何况一战主要参战国除了血还没流得够多的英美(虽然英军在1918部分地段也接近),个个都因为失血过多出现了大规模崩溃乃至哗变。

至于无聊任意挥霍士兵生命是法国人专利这种不知道哪里钻出来的奇谈怪论。

法军一战中最不利的边境会战共损失206515,对面德军也是折兵136417,

15年的香槟,16年的凡尔登(法军16年2月到12月损失362000,德军同期刨除部分轻伤一共336831,总损失根据McRandle则是373231)。

更不用说索姆河第一天,英军损失5.7万,德军损失也近万的时候,法军的损失是1590人,突破深度却要多于英军。

研究数学的人都断代了!一战参战各国上流社会的伤亡率有多高?

▲威廉二世视察奥地利 - 匈牙利东加利西亚(现波兰)第15军团的土耳其军队。 巴伐利亚王子利奥波德是德国东部战线最高指挥官。

深蓝eva:法国士兵至少在吃喝上可以秒杀对面了,鲁登道夫接手西线后,有次突击打到法国纵深里头,一堆德国士兵翻了法国兵的补给后被各种熏肉啤酒吓尿了,因为他们听到的宣传都是对面的法国兵待遇比他们差多了。

波兰人费列克斯:西线无战事里面谈过,有一次突击完了,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还有一次干脆在村庄里搞了party。

恶*****之:我记得有个帖子讲的是伊顿公学毕业生在前线的死亡率,差不多也是30%左右。

yxds:参考上转的英国纪念一战文章,军官死亡率,17%,士兵死亡率12%,伊顿公学20.5%。

erictby:那个伊顿公学的段子.......

杨大乖:ww1,英军一线军官的寿命周期是六周.......

avante:王族上战场的也不少,希姆莱的教父,巴伐利亚的海因里希王子就战死了,死前还留给希姆莱一笔钱。

研究数学的人都断代了!一战参战各国上流社会的伤亡率有多高?

▲海因里希·希姆莱的第一位教父——巴伐利亚的海因里希王子。

长末:第一次大战时候的法国士兵确实是好书,可惜里面列举了一堆没翻译的。

类似书的话,个人推荐墨索里尼战时日记也是好书。

约瑟夫一世:奥匈军队在巴尔喀阡战线的永久损失也非常惊人。

1915年,加利西亚战役进攻失败后,奥匈帝国就失去了在东线的战略进攻能力。

1916年,沙皇俄国发起的“勃鲁西洛夫大攻势”又打断了奥匈帝国的脊梁骨。东线奥匈军队永久损失超过50万人,失去了基本的防御能力,处于混乱和瓦解的状态——所有人都认命地等着沙俄军队前来占领。

也只有阿尔卑斯战线的南线奥匈军队凭借阿尔卑斯山居高临下的绝对优势,以劣势兵力顽强抗击意大利军队自杀式的仰攻。

10次伊松佐河战役,意大利最大的敌人,不是奥匈帝国,而是那蛋痛的地形——当然,奥匈军队的抵抗也出人意料地顽强。

《好兵帅克》真是一本好书,可惜没有写完,作者就感染肺炎病逝了。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