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自己,與自己過去的經歷握手言和,與自己的內心和解,是一種成長。

接納自己,與生命中的缺憾和解

上週新認識一位剛剛大學畢業不久的小妹妹。剛踏入社會的她,對認識社會和自己的職業規劃充滿迷茫與困頓。一開始,我告訴她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都是從迷茫中走過來的,放平心態就好了。

誰知她着急地跟我講她的自卑。她生活在四川廣安的小縣城裏,十八歲以前都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絲毫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直到十八歲之後,考到廣西的一所大專院校,她才覺得從小到大,自己就是一隻井底之蛙。來北京之前,自卑心和玻璃心還沒有那麼嚴重。來北京之後,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越發讓她的自尊心受挫。

剛實習的工作,還沒有上手兩個月就被老闆辭退,又換一份工作,沒幹半個月,覺得老闆態度很兇,自己便辭職了;接下來就是自己陸陸續續的打零工,做兼職,好幾次猶豫徘徊要不要回到家鄉小縣城謀個生計,火車票買了又退,退了又買,不斷選擇之下,因爲自己的不甘心選擇繼續在北京生活。

接納自己,與生命中的缺憾和解

她內心渴望有獨立的人格,不再自卑,不再玻璃心。不再因爲大專學歷自卑,不再因爲別人的話語輕易受到傷害。但是,半年時間過去,她依舊發覺自己沒有什麼改進。

我問她爲什麼這麼着急呢?下定決心的事,不是一下子就能實現的,慢一點來,會實現你想要的。

之所以着急,還源於她的家庭,家裏還有一個弟弟,現在已經大學畢業,本科生準備考研,家裏重視她弟弟而不重視她。家裏覺得女孩子,不必抱太大期望。

她始終無法理解她母親的想法,不甘心自己在北京混不出名堂來就灰頭土臉的回家去。

這樣的故事,無獨有偶,來北京奮鬥的大多數女生,她們大都因爲原生家庭的不公,自己無法接納,與自己較勁兒,與原生家庭較勁兒,始終不肯原諒。

聽完她的故事,我思考了很久,不幸的故事總是相似的,有些人已經選擇“與自己和解”,有很多人還活在糾結裏。自卑的原因,有原生家庭的部分,但也有自己的原因。原生家庭已經是生命中的過去式,而成爲自己纔是正在進行時。學歷固然重要,但提升自己比一紙學歷證書更重要,而提升自己的途徑有很多,去讀書,去聽網課,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而不是每天活在自卑中,因爲原生家庭或者大專學歷,自怨自艾。

接納自己,與生命中的缺憾和解

恰好我最近在看《都挺好》,女人公蘇明玉因爲遭受原生家庭的迫害,母親善待兩個哥哥,卻不待見她。本來可以上清華的她去只能去一所普通師範院校,這令她耿耿於懷,一直沒法原諒自己的父母和兄弟,但從母親去世後,這一切發生改觀。

一系列的故事,讓她選擇與原諒自己的二哥和父親,在剛剛過去的第42集的故事裏,講的是“和解”,石天冬與蘇明玉聊“與自己和解”:“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你也可以選擇放下,放過自己。”

相信隨着故事的發展,明玉會漸漸放下曾經的過往,修復曾經千瘡百孔的疤痕,選擇擁抱溫暖。

三摩西奶奶說:“生命中的缺憾並不值得羞愧,懂得接納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與遺憾和解,纔是最重要的。”

不錯地,成長是自己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和解”,你可以和別人和解,也可以和自己和解。與自己和解,是愛自己表現;愛自己,接納自己,是一種成長。無論生活賦予我們什麼,我們都要先去學會接受,然後去改變生活,用力生活,不要把自己放在大環境中去比計較,也不要拿別人與自己比較,任何成功放在比較中都沒有意義。

接納自己,與生命中的缺憾和解

接納自己,首先要認清自己,既不能太過高的拔高自己,也不必看低自己。認清楚不同階段的自己,不因一些遺憾而自憐自艾,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發生,就像月圓則虧,水滿則溢;學會接納人生之中的不如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很多事情都交給時間吧,那些經歷了時間沉澱的過往,最終都會釋懷。

人這一路走來,誰不是不斷完善自己呢?誰不是一邊前行一邊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與過往的經歷和解,與自己的內心和解,生活才能且行且從容。所謂歲月靜好,就是如此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