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羅楊

中國陸軍之聲—羅楊 來自中國陸軍 00:00 10:05

爲“和”而來

■ 羅 楊

當我們從這裏走過,註定和來時不同。

——題記

2016年,中國在非洲接二連三犧牲了數名維和人員,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由此開始更加關注“維和”這項工作。當時就有很多網友留言問我:非洲離我們這麼遠,爲什麼要去那裏維和?和平年代中國軍人犧牲在國外到底值不值得?國際維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曾經,清明節去爲犧牲在黎巴嫩的中國維和軍官杜照宇少校掃墓,向紀念碑敬獻花圈時,我也在心中反覆問着自己“爲什麼我的戰友倒在這裏,我們還要來到這裏”?那個時候,作爲一名軍人,我只知道縱然杜照宇倒下,我們還是會前赴後繼勇敢地來到這裏。

三月的風,吹皺了家鄉的水塘,催開了異鄉的花。站在黎巴嫩小鎮希亞姆的無名高地上,感受春天的溫暖與明媚。腦海中不斷翻湧着孩童嬉戲、山花爛漫的美好與殘垣斷壁、恐懼眼神的夢魘交織層疊的畫面。

按照聯合國約定的工作職責,維和醫療隊是爲維和部隊人員提供醫療服務保障的分隊,並沒有硬性要求爲駐在國人民服務。但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我們會本着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精神爲當地人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也會參加一些由聯合國與國際紅十字協會、當地紅十字協會一同發起的義診活動。

離維和醫療隊不遠的鎮上,有一所教會學校和一家孤兒院,那是我們常去拜訪的兩個地方。一次,去給孤兒院的孩子們體檢時,竟讓我恍惚自己回到了國內。

醫生護士們有條不紊的忙碌着,給孩子們檢查牙齒、測量身高體重、查體……而我,留存了一些資料照片後就沒有更多的工作了。閒來無事,便與孤兒院的工作人員攀談起來。那是檸檬成熟的季節,向窗外望去,果樹鬱鬱蔥蔥,粗壯的枝丫已被累累碩果壓得直不起腰,一些離得近的枝葉觸手可及。

黎巴嫩任務區的中國維和分遣隊另一支工兵分隊,其所在地附近的村莊也有大片大片的果樹林子,可是過去每當果實成熟的時候,老百姓們卻沒有一個人敢上前去採摘。原因很簡單——如果你仔細看去,能發現樹枝上不僅掛滿了果實,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未爆子母彈。這些,都是2006年那場黎以戰爭留下的“饋贈”,時至今日,黎巴嫩維和任務區整個黎以邊境的土層裏,還靜靜的躺着不計其數的地雷。而我們的維和工兵,每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一點點爲村民們清除了果園裏全部的危險源。此時此刻,他們依舊奮戰在黎以邊境的雷場上。

見此光景,我隨口一說:“這些樹長得真好!”誰知對方聞罷竟直接將手伸出窗外,利索地摘下三五個檸檬來,非要塞給我和身邊的同伴。“不行,不行,我們不能要!”事發突然,我們都沒有特別的應對經驗。情急之下,按照國內處理軍民關係的傳統,告訴他我們“不拿羣衆一針一線”。這名工作人員的神情略顯尷尬,爲冒犯了我們的規定而不安,可是眼神裏又滿是一種真誠的期待。看得出來,他想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我們的到來的感謝。我用相機抓拍到了這個珍貴瞬間,也在這一瞬間穿越回到國內似曾相識的軍民魚水情的和諧場景。

儘管中東戰火未熄、政局動盪,安全形勢非常糟糕,但黎巴嫩畢竟是沐浴過工業文明之光的國度,各方面條件還是要好很多的。非洲維和任務區的情形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在這裏的很多地方,如果沒有維和部隊的介入,就有可能發生喪心病狂的種族屠殺,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被不同派別的武裝血洗。如果沒有人去維和,那些流離失所的難民,就得不到最基本的水和食物,就會成片成片地餓死,更不要談上學接受教育。

人類社會從舊日石器時代一路走到今天,雖步入了文明社會,但社會的發展極不均衡。有些地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實現了工業文明,如今又實現信息化,開始探索火星,比如歐洲。而有的地方,到今天還處於原始狀態下。住在茅草屋,還在刀耕火種,連電都沒有,就算全家人下地勞動,也不一定能填飽肚子,比如非洲。

貧窮和落後,偏偏又戰亂頻繁。蘇丹、南蘇丹、馬裏、利比里亞、剛果(金)、素馬裏、盧旺達……如果沒有人去維護和平,人類的文明可能就會在那裏斷代。

這就是我們要去維和的第一個原因:人類文明的底線需要維護。人類文明的底線是什麼?是能夠活下去的機會。很多國家派出了軍人和文職人員去戰亂地區,就是去幫助更多人活下去。

1990年4月,中國首次派出5名維和人員。從那以後的27年裏,中國一共派出了超過3萬人次的維和官兵,參與了20多項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有13名中國軍人犧牲在異國他鄉。

開始中國派出的維和人員只有軍事觀察員,後來派出了工兵分隊、運輸分隊、醫療分隊、警衛分隊和步兵分隊,還有直升機分隊也已經部署到蘇丹的達爾富爾地區。中國成爲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中最大的出兵國。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第四十個年頭,它的作用已經非常明顯: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一個強大的中國應該爲國際社會出一份力,盡一份心。當戰亂已經觸及人類文明底線的時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就應該站出來。這,就是我們要去維和的第二個原因:一個大國對世界的責任和義務。

所以,頭戴藍盔肩繡國旗的我們,必須出現在這裏。

請記住,爲了人類的和平,有這樣一羣中國軍人履行着維護和平的使命,給世界上一個又一個的衝突地區帶去信心,讓當地民衆看到希望,用鮮血澆灌美麗的世界和平之花,贏得世界的敬意。

徵稿啦

“中國陸軍之聲”欄目向親們長期徵稿啦 ——

只要你有可以打動人的正能量文章,不論是強軍故事、軍旅感悟、軍人情感、老兵心聲……都可以給我們來稿。我們既歡迎原創投稿,也歡迎好文推薦。

將你的稿件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注意:請說明《中國陸軍之聲》欄目來稿喲!

還在等什麼呢?快快行動吧!《中國陸軍之聲》我們與您相約!

微信公衆平臺ios系統已經改版啦

爲方便您及時獲取“中國陸軍”的發佈詳情

請打開“中國陸軍 ”主頁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爲星標 ★ ”

“中國陸軍(army81cn)”加上星標,就能看到精彩推文啦!

您的一鍵分享,就是傳播正能量!

來源 |  中國陸軍(ID:army81cn)

作者 |  羅   楊

音 |  羅   楊

攝影 |  劉曉帥

剪輯 |  區   峻

刊期 |  20182363期

本期編審:錢曉虎

值班編輯:潘棟健、章以添

責任編輯:趙林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