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殲10早期型號一直在做着延壽工作,去年強度所公佈殲-10A通過了3倍壽命試驗,如果按5000小時設計,其實可以飛上萬小時。再有就是AL31FN壽命太短,經過中國空軍的5719廠翻修後才達到1500小時的全壽命(AL31FN原廠貨只有800小時全壽命),而殲10機體的全壽命至少在4500小時左右,利用先進技術增壽後還會增加至少三分之一的壽命,這樣一來,殲10的全壽命期將要消耗4到5臺AL31FN發動機(800小時X5臺=4000小時),即便用5719廠翻修的AL31FN也要3-4臺原裝貨去翻修才能用。

殲10退役確實因爲出了大問題!深層原因將影響後來一大批殲10

殲10換裝國產新型發動機意義深遠,老式殲10退役成爲必然結果

殲10出什麼大問題要退役?確實有大問題,但結局很鼓舞!

殲-10S退役啦,據銀川軍博園介紹,這架雙座型的殲10S是第一批滿足戰技指標要求並交付空軍的戰機。殲-10S的00批次(10架)分配給XX師XXX團4架、空X師8團4架,試訓中心2架。理論上要退一起退,一退就是10架,而更早期的殲10A生產的時間比這批雙座的殲10S還要早,會不會一起也退了呢?這就是個迷了。

目前,空軍還有XX個殲七旅等着換三代機,據介紹,前幾批量產的殲十基本上都作爲二手機換給二代機旅。

其實殲10早期型號一直在做着延壽工作,去年強度所公佈殲-10A通過了3倍壽命試驗,如果按5000小時設計,其實可以飛上萬小時。老殲10如果進行中期延壽,比如升級航電、更換風冷式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太行發動機,還可以用十幾年,現在就退役總感覺有什麼特殊原因。

一般認爲,早期我國沒有三代機的高級教練機,只能用雙座戰鬥機來訓練,同時還要負擔戰備值班,演習等任務,使用強度非常高,造成早期批次的殲10S極速老化,強度下降。所以這架殲10S早早退役了。

雖然說與過度使用有很大關係,但是和設計使用壽命標準不是很高,是不是也有直接關係。

一架戰鬥機的退役標準要參照以下三項內容:

日曆壽命(規定從服役到退役的年頭數,比如這架飛機的日曆壽命是30年)

飛行小時(累計多少小時就不能飛了)

起降架次(累計的起降數)

上述三項其中的任何一項到了,就要退役。

就像我們的退休年限都是60歲,到點就退,這是因爲我們人體一般意義上適合工作的年限在60歲就到了,各方面的機體老化,不再適合高強度的工作。

飛機也一樣。

不一樣的是飛機可以進行延壽,飛機延壽就像人換器官,主要器官可以換一遍,好像人恢復到60歲退休以前的狀態,工作能力也恢復到60歲以前的能力。

根據分析,這架殲10S服役14年間,要經歷2次大修和4次中修,等於一年不在使用單位。剩下的13年即使一年400小時,也只有5200小時實際使用壽命。戰機延壽後實際使用壽命比設計使用壽命多30%是常態,也就是說殲10設計時的設計使用壽命就是4000小時。

這個是由疲勞測試(fatigue test)的結果決定的,通過延壽可以飛到5200小時。

延壽工作通常會由疲勞測試得出一個機體疲勞強度極限,然後根據這個數據制定一個使用壽命指標,戰機達到這個指標後通常就報廢了,當然這時候也不是說絕對不能用了,但再用已經非常不安全了。好比達到報廢標準的汽車雖然也能繼續開,但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沒有保證的。

還有一個標準叫載荷譜。

載荷譜不也是換算到飛行壽命裏的嗎。無機動平飛作爲標準載荷,帶過載按照加速壽命計算。總的壽命就是按照飛機設計任務載荷換算出來的。比如某機設定載荷3000小時,其中就有高過載的比例係數在內。該飛機如果是用來重型戰術測試,頻繁飛大過載和大高度差,3000小時的設計壽命說不定2~3年就飛到,很多作爲原型機用的先進戰鬥機普遍也就能飛幾年。如果飛了一陣子後轉基礎訓練,剩餘600小時足夠再飛上10年基礎科目。

重要的是決定一架飛機是不是應該翻修和延壽,主要依據不是飛機結構而是成本。按照飛機設計的技術條件看,米格19的結構能夠滿足11000小時的正常飛行消耗。翻修的理論最大極限是不可更換的零件的最大壽命,而不可更換零件在飛機上是非常少的,所謂的不可更換就是換起來太麻煩,太貴。其實,設計壽命3000小時的飛機通過翻修,飛出6000到7000小時一點問題都沒有,只是到那個時候備件和人工太貴,飛機性能太落後,沒有繼續翻修改進的必要而已。

早批次當然要嚴格按照設計壽命飛,後續批次會根據前批次的使用做數據積累,對關鍵部件做加強,同時針對不同訓練科目的機體的損傷做評估和量化分析,進而改進訓練大綱,最後形成一個科學的機體壽命估算模型(也就是實際壽命遠超設計壽命)。

我軍的殲-11系列的飛行壽命比俄羅斯的長,就是因爲做得細。俄羅斯那個粗放式的管理,就是到時間翻修換件,而我軍則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在平時做探傷診斷分析,提前更換暗傷件,訓練時避免或減少特定動作對機體的傷害。

我軍最早進口蘇27SK是在1992年,那批蘇27SK有的已經退出現役,只是沒有公開報道而已,如果也被請進公園展覽,恐怕在新聞上也很熱鬧。這架殲10AS之所以特別引人矚目,主要是國內觀衆更喜歡國產戰鬥機,而殲10飛機在國內觀衆有極好的人緣,非常受愛戴,這也是銀川軍博園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看中這架殲10的主要出發點。

殲10退役的真正原因還不是應該不應該延壽的問題,真正的原因是發動機。

殲10裝的俄羅斯的AL31FN發動機在質量上存在不穩定的現象,據報道,殲10戰鬥機至少已經有5架因爲AL31FN的質量問題而發生重大事故墜毀,給中國空軍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再有就是AL31FN壽命太短,經過中國空軍的5719廠翻修後才達到1500小時的全壽命(AL31FN原廠貨只有800小時全壽命),而殲10機體的全壽命至少在4500小時左右,利用先進技術增壽後還會增加至少三分之一的壽命,這樣一來,殲10的全壽命期將要消耗4到5臺AL31FN發動機(800小時X5臺=4000小時),即便用5719廠翻修的AL31FN也要3-4臺原裝貨去翻修才能用。

根據俄羅斯軍貿機構的公佈,RD93最早是2005年簽訂了以2.38億美元的價格提供100臺發動機的合同,2010年合同履行完畢。同期2007年中國訂購了100臺AL-31FN發動機,價值3.2億美元,合計每臺320萬美元。

而2016年賣的AL31應該是帶FADEC和增推延壽後的版本合計500萬美元一臺。

這樣一算,早期殲10全壽命期用4臺AL31FN的話,僅僅採購發動機的錢就是2000萬美元,合計人民幣約一億兩千萬元,新造一架殲10都快夠了。

最近傳來好消息,成飛新造的殲10C和殲10CS都換上了國產的太行渦扇10發動機,很顯然,與其延壽和翻修一架老式的殲10,還不如新造一架殲10覈算。

而採用渦扇10太行發動機頂多用2臺,殲10的單架成本和維修成本將大大降低,30年使用期覈算下來至少可以節約幾千萬元,這不是個小數。

其實這跟我們老百姓居家過日子是一樣的,家裏的一臺微波爐壞了,找來維修人員,七算八算換件加人工費快趕上買一臺新的了,那就不如再買一臺新的,道理是一樣的。

武器的可靠性和壽命是最基本的戰鬥力,這也是現在就開始逐步將AL31FN換成渦扇10太行發動機的根本原因之一。

再說,現在新生產的殲10早已經不是老殲10,DSI進氣道的變化只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變化極大,加上工藝和生產線的變化,老殲10的零配件都不好找了,再重啓零配件的生產線更是不值。

最近生產的殲10C作戰效能比老殲10提高了數倍,特別是航電進步更是一日千里的進步。而機身結構、應力等指標也隨着採用新技術,新材料加持新型殲10有了極大的變化,氣動外形的變化也是巨大的,與其用造一架新機的錢修修補補一架老殲10,真不如造架新的。

最近一個月,有關殲10傳來兩個重大消息。

一個是新生產的殲10C換裝了太行渦扇10(某新改型號)發動機,包括雙座型的殲10CS。

第二個消息就是殲10AS開始退役。

這預示着中國空軍戰鬥機發動機全面國產化的開始,這這在中國空軍的歷史上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其偉大的意義將長久的影響中國空軍,是重大利好事件。

最後說一句,爲什麼殲10開始退役,還有XX個空軍旅的殲7和殲8還在飛呢,數量也不小啊。

答案其實很簡單,這些殲7和殲8的發動機完全國產化了,後期生產的殲7和殲8還換上了最新型崑崙III發動機,所以整個壽命期的運行成本要低得多,繼續飛非常合算。而中國空軍保留這些戰鬥機主要是保留有經驗的飛行員的需要,飛機好造,飛行員難培養。

等大量的三代機和四代機生產下來,二代機的飛行員飛三四代機沒有任何困難,具體就不說了,打個比方,你開慣了低檔車,給你一輛豪車你還不會開了?

越是先進的飛機,越好開,對不?(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