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突然翻出的一份2012年《中國家庭金融報告》的數據,將“家庭存款”這個詞頻繁提及,與其看多年前的數據還不如看最新的央行數據,本月央行的信貸數據在醞釀了很多天之後也終於發佈。

從最新央行數據看,9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短期上升,住戶存款增加5.64億,增速提高但是比上年同期還是下降趨勢。而上月的金融數據顯示8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175.24萬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個和0.7個百分點。

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根據M1,M2的同比增速統計顯示如下圖:

廣義貨幣(M2)=狹義貨幣(M1=流通中的現金M0+企業活期存款)+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M2增速在一段時間內都處在下滑的狀態,由此,居民儲蓄存款減少是事實。

那儲蓄的錢都流向哪裏去了呢?

1、房 產

經過前幾年房地產的迅猛發展,買房的初衷也變得充裕起來,沒房的叫做剛需,換房的叫改善,多套的叫投資,房產已經成爲現在家庭資產投資的基礎配置,且是最重要的配置。這項最重要的配置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吸納的不僅是六個錢包的力量,還有這個家庭未來N年的負債和現金流。

2、借 貸

負債是現在比較普遍的經濟狀態,其實只要負債率在年齡、收入、能力的可承受範圍之內,這樣的槓桿係數對於資產增值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不論是房貸,車貸,或者是日常普通的消費類貸款,在提前享受了生活之後,錢還是要還的。一個月工資要應付最基本的三項:房貸、車貸、信用卡或花唄,這就要分流掉工資性收入的部分現金流。

3、投 資

餘額寶開啓了普通民衆理財的大門後,藉助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理財方式向普通人張開了懷抱,但是這並非家庭存款的主要流向,畢竟數據顯示的理財規模並沒有持續增長,《2018年二季度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3.07萬億元,相較於一季度下降了1.07萬億元,同比去年二季度上漲了0.27萬億元。於是在壓力之下,銀行系統的理財也將門檻調低到一萬元起步,用低門檻來搶奪市場。

4、消費習慣的變化

支付寶的出現改變的不僅是理財的思路,還有消費的習慣,大量的用戶把手中現金的流動性管理都放置在了支付寶爲代表的支付軟件,以及這一類可以支持消費的貨幣基金之中。另外年輕一代的消費思想原本就更依賴於借貸,而中老年的消費習慣也從攢錢儲蓄向享受生活的習慣靠攏。畢竟現在的消費環境不僅是物質產品的充裕,還有各類人性化服務性質的產品,只要有市場需求,消費的熱點可以從牙齒到腳趾,從外形裝扮到心靈撫慰,數不勝數。

其實“儲蓄習慣”的教育是比較根深蒂固的,甚至是90後00後其實在習慣了提前消費和信用消費的同時,內心還是依然深深的明白手裏有錢心裏不慌的道理。畢竟,之前家庭教育中財商教育幾乎就是一張白紙,而儲蓄意識是這張白紙上僅存的一株小草,當時把錢存到銀行幾乎也是大衆理財的唯一渠道。也因如此,傳統思維裏,很多時候都會把家庭存款作爲一個家庭的資產狀況代表性指標。但以家庭爲單位看,存款降低並不代表家庭資產的減少。

· 最重要的事 ·

隨着理財意識的提升和途徑方式的多元化,家庭存款減少是普遍趨勢。存款被各種方式逐漸承接,原本的儲蓄轉變成爲了房產、基金、保險、股票、債權、證券、黃金等等,家庭的資產並不意味着因此而減少,而是成爲了多種形式的金融性資產。配置適合的金融性資產,最基本的目標是對抗通貨膨脹保護資產,最重要的任務是提高資產的抗風險能力。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家庭性資產的配置是否合理,每月是否能保證一定的現金流,整體風險係數是否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畢竟投資的方式是多元的,但不是全民性質的,不僅僅是專業與否的問題,還有承受能力的問題,一但行業進入低谷或是經濟形勢不好,是否有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來抗得住這些風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