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种心理武器,让你无需意志力就能实现目标

写在前面

一个人之所以碌碌无为,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做。

“睡前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尽管心态积极向上,行动上却总是婉如废人。可怕还有低质量勤奋,做了不少努力,都因为行动混乱无序,结果一无所获。

为什么总是想到做不到?

为什么总是想改改不了?

是意志力薄弱?

是梦想太难?

还是行动的路上诱惑太多?

今天,湛庐君就为你隆重介绍一本书——由行为科学领域,新一代权威领袖肖恩·扬所著的《如何想到又做到》。它是足够与《影响力》抗衡的力作,是NASA、英特尔、Facebook都在用的行动秘笈。

而且,为了让你一窥书中精华,湛庐君还特别摘录由湛庐文化创始人、董事长韩焱亲自领读的《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一课的精华部分她将为你讲到无需意志力就能实现目标的4种心理武器,你关于行动的一切难题,都会被它击碎!(想听完整版,请去湛庐阅读App购买收听。)

你好,我是湛庐文化的创始人韩焱,今天我想给你推荐的这本书,叫做《如何想到又做到》。

什么叫做“想到”呢?你肯定常常都会有一些计划,比如说从生活上来讲,有减肥计划或者是跑步计划;从工作上来讲,有产品开发计划或者是客户鼓励计划。这些计划能够帮助你的健康或者智慧有所提高,能够帮助你的工作业绩或者是产品成效有好的表现。

那什么是“做到”呢?做到就是能够去实施这项计划,并且能够把它很好地坚持下去,甚至是让和这项计划相关的行为成为一种和你相伴很长时间的习惯。

那《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呢,就是大多数人都能够制定出一些计划,或者是想到要去采取某种行为,但是却缺乏足够的动力或者是有效的力量,把它坚持下来。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购买《如何想到又做到》

你可能也曾经读到过很多类似的书,包括怎么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啊,怎么去养成好的习惯呀。但是,如果这些书并没有帮助你从根本上解决那些“想到却做不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并没有找到和你的问题相匹配的解决方案。

有相关的研究就说明啊,习惯问题仅仅占到一个人生活和工作行为的40%,也就是说,你靠自控力、意志力和习惯养成,只能够去解决生活和工作当中不到一半的问题,还有剩下的60%的行为问题,那该拿它们怎么办呢?

《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给出了你另外的一个解决思路,那就是啊:要想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准确地把行为进行分类,然后用对应的心理武器去攻克它。

作者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自动行为、冲动行为和常见行为。然后,他又为我们提供了对应的七种心理武器,这七种武器的英文首字母拼接在一起,就是英文当中科学这个单词science。你可以把这七种武器统一叫做行为改变的“科学模型”或者“science模型”。作者认为,针对三类不同的行为,你可以用七种心理武器进行有效的组合,成功攻克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当你使用这套方法的时候,持久改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出三倍。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肖恩·扬。在过去的15年里,他一直在跟科学界的一些顶尖人物合作,研究出了这七种心理武器,并且应用在了帮助人们实现持久改变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肖恩·扬是行为科学领域新一代的权威人物。你一定听说过以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著名的行为主义理论,但是,肖恩·扬却认为呢,行为主义这一套东西已经过时了。

肖恩·扬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上,也非常善于运用自己创设出来的理论。他根据行为心理学设计了一种自动交易算法,年化收益率超过了40%。他还曾经尝试去卖保险,不到三个月就成为了保险公司的销售冠军。肖恩·扬大胆地提出来,人们要想改变自己,不能仅仅靠自控力或者是意志力,必须要理解行为本身,然后再针对性地给出适合的行动步骤,这样才能促使改变真正发生,并且让这个改变能够持续下去。

而且,它还认为,这本书特别适合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原本就有很强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如果我们能够掌握理解自己行为的框架,并且可以做到灵活使用更加有针对性的心理武器,那么我们不仅能用自控力和意志力坚持本来就在做的正确的事情,还能够开展并且坚持更多新的创想。不论你是想要创业或者是研发新产品的企业人,还是想要建立更广泛的客户群的商业人,或者呢,就是单纯希望让自己更健康家人更聪明的普通人,这本书都能够为你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指导你怎样去使用它。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都迫不及待的想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好,下面,我就挑选7个心理武器当中的4个来说。当然,如果想要更加准确细致地把握这本书的精髓,需要你自己打开这本书,“亲自阅读,亲自思考”,更重要的,还要亲自实践。

第一个武器:阶梯模型

这个武器的关键,是一定要分清楚 “步骤、目标和梦想”的不同。作者认为,虽然我们理性上都知道“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但是,还是会不自觉地规划出太大的步子。其实,只要是需要你花费三个月以上时间去完成的,就都是一种梦想了。

目标实现起来的时间比梦想要短。要花1到3个月时间完成的,可以称为长期目标;要花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的,可以称为短期目标。除了完成时间更短一些,目标还比梦想更容易量化。比如,“我想成为著名作家”是梦想,而“我想写一本销量超过1万的书”是目标。

比目标的达成时间更短的是步骤。步骤是可以在一个小时、一天、一周的时间之内完成的。一定要记住,超过一星期才能实现的就是短期目标而不是步骤了。比如,你想要开发一门世界上最好的“习惯养成”的课程,这是一个梦想;你先选择去读完《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这就是个目标;而你马上下单,买到这本书或者报名参加这本书的精读班,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分解步骤。

也就是说,你常常应该做的,不是去描画梦想,而是要设定花1星期到3个月能完成的目标。要更常做的是,不断依据事情的进展,规划出一两天就能完成的步骤。

阶梯模型并不能保证你实现自己的每一个梦想,但是,它能让你留在正轨上。你要想通过长久坚持一个行为,达到某种成果,那么,你一定要通过阶梯模型,让自己关注日常过程,而不是把眼光投射到遥远的结果上。

好,看到这里,我建议你写下“步骤、目标和梦想”这三栏,重新在这三栏下写下具体的内容,一定记住,需要三个月以上实现的就是“梦想”了;目标最好制定为一周或者是一个月可以实现的;而步骤是一个小时、或者一两天可以实现的。不要贪大,这样才能容易行动起来。而真正行动起来,才是实现持久改变的起点。

第二个武器:社交磁力

作者认为,我们建立或者加入的社群,必须要存在足够的“同伴榜样”和满足正确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具备吸引和推动人们发生行为改变的力量,这就是社交磁力。

什么叫做同伴榜样呢?他们是这个社群成员当中的典型用户。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这个社群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说,他们是跑步社团当中率先完成了马拉松的人,或者是精读班中坚持阅读的人。除此以外呢,他们还非常有意愿促成整个社群当中绝大多数人实现改变。一个社群要想具有“社交磁力”,必须有15%左右的人能够成为同伴榜样。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创建一个100个人左右的具有社交磁力的社群,那么这其中就应该有15个人能够成为同伴榜样。

具有社交磁力的社群,除了要拥有15%的同伴榜样之外,还要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迫切的正确的心理需求。你要思考,人们加入你的这个社群,是希望获得融入感、自我价值感、奖励还是掌控感。

你可以通过在社群当中有意培养15%的同伴榜样来激活社群,然后,不断加强和满足这个社群成员之间共同的心理需求,这会让每一个社群成员都感觉到,总有许多人在同样的时间跟自己有着同样的想法。也就是说,社群为成员提供了一种归属感,让人们感受到更强的联系。在这样的社群当中,就可以创造出一种社交磁力,把人们牢牢的黏在某一种行为习惯上。但是,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偏离了设置这个社群想要达到的目标,否则,苦心营造出来的社交磁力会让你的航向偏得厉害,永远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

第三个武器:极度容易

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希望做容易的事情,也会坚持做那些极度容易的事情。面对困难和障碍,人们会选择很快地放弃做这件事儿。反过来说,如果你学会了怎么帮助人们消除障碍,那你就能够让他们很容易地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

这个心理武器背后的一个心理机制呢,叫做知识的诅咒。比如说,产品开发人员,他们在开发产品的时候会无数次地讨论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对这个产品的每一个特殊功能都了如指掌。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是那么熟悉,所以往往会在潜意识里认为,用户也对自己的产品有着很好的了解,能够很轻松地进行操作。但是,因为这些事情是负责人反复斟酌设定的,所以他们会误以为其他人对于这些事情的理解和自己一样深刻。

所有这些错误的认识,都是因为人们掌握了太多和自己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带来了障碍和诅咒,让他们很难意识到别人不能像他们一样轻松掌握这些知识或者是应对同样的任务。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常常会低估了自己设置的任务的难度,同时,高估了别人的能力。

让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容易和不容易之间的差别了。最开始亚马逊公司推出prime付费会员服务的时候,很多人都心存怀疑,顾客真的愿意花上79美元的年费,就为了免除运费以及更快地收到自己订购的产品吗?现在亚马逊推出这项服务已经十年了,使用者达到了数千万,并且仍然在迅速的长。在这项服务推出的第一天,就有几万人选用它,在这些人当中,仍然有超过80%的人至今都在续费。

亚马逊的这个商业举措,目的就是为了要让顾客的购买更容易更便捷。它的成功证明了,让事情变得容易做,人们就会继续做下去。或者让我们反向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意识到人们无法坚持某件事情,就是因为有某些具体因素在阻碍着他们,那么就请你想办法去消除这些因素吧,让人们做这件事情变得更加容易,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第四个武器:行为在前

什么叫行为在前?意思是说,如果你想做出改变,不必控制自己的想法,只要对自己的行为先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你的想法就会跟着改变,就像我们跑马拉松的人常常说的那样,不是因为我们能够坚持,才去跑马拉松,而是因为我们开始跑马拉松,才变得能够坚持。

这个心理武器打破了之前的一个常识,以前人们认为一定要先从思想上说服了自己,然后行为上才能实现改变,但是实际上,因为人类有“神经记忆”这样一个心理机制,它决定了人只要行为上发生了改变,思想就会跟着发生改变。神经记忆,它可以说是一套心理技巧,可以方便快速地帮助一个人重新设置自己的思维方式。

当你做出一个行为的时候,神经记忆会让你感知到,既然你自己选择做这件事,那么一定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你就会在潜意识里要求自己继续把这件重要的事情做下去。同时呢,神经记忆会让你不断回想自己曾经做这个事情的过程和感受,这样就会帮助你形成一种身份认同。比如说,你不断跑步,别人会把你叫做跑者;你不断的学习,大家会叫你终身学习者;你坚持阅读,大家会叫你博览群书者。这样一来,你就有了自己引以为傲的身份标签,这会成为你自我形象的一部分,所以你就会继续去做这件事。

“行为在前”这个心理武器,重新设置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力量,所以你一定要记住,真正的改变,起点是行为的改变,而不是思想的改变,行为变了,思想反而会随着它产生改变。

《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中讲到了七个心理武器,我挑选了四个,还有其他的三个,分别是:要事为先致命吸引反复铭刻。它们也都非常重要,是七个行为武器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者在书里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释图,我把它放在了一书一课完整的阅读资料当中。

你可以看到,作者把我们所有的行为分成了自动行为冲动行为常见行为,并且把七种心理武器对应进了这三种行为,进行了匹配。比如说,对于自动行为来讲,极度容易、反复铭刻着两个武器是最有效的;对于冲动行为来说,除了这两个武器之外,行为在前和致命吸引着两个武器整合进来,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而对于常见行为来说,七种武器全部整合起来,灵活使用是效果最好的。

-END-

新媒体编辑 / 李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