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是如何誕生的,汽車業對外開放從哪裏起航,上海浦東開發區有哪些“全國第一”……改革開放40年來,一批又一批具有原創性的改革開放措施閃耀着首創精神的光芒。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澎湃新聞6月22日起推出專題報道,展現40年來的改革開放標誌性首創案例。

曾經的松江九亭上海西郊農村產品交易市場。 本文圖片均來自東方網

1987年,上海出現114年以來罕見的異常氣象。2月異常高溫,3月倒春寒,4月冰雹,7、8月臺風暴雨。

這一年天氣對農副產品供應的影響可想而知。時任市領導親自擔任“高級採購員”赴外省市採購。不過,這一年的氣象反常,也加速上海“菜籃子工程”的落地實施。

下APP,領雙11紅包

曾經的五四農場蔬菜上市景象。

1988年是上海實施“菜籃子工程”的第一年。8月11日市委、市政府聯合召開區縣局幹部大會,宣佈了《關於建設郊區副食品生產基地,改革產銷管理體制的決定》。從此,上海“菜籃子工程”建設正式拉開序幕,一直到現在,“菜籃子工程”仍是政府工作民生之基。

2017年時的菜籃子工程車。

“菜籃子工程”首先是在滬郊落實一批蔬菜生產基地和養殖業畜牧業基地,投入不少資金,保障基本農副產品生產供應。更爲根本的則是徹底改革舊的產銷體制。1992年至1995年,市、縣(區)兩級政府領導都把改革蔬菜流通體制、鼓勵農民參與流通、加快產銷一體化進程,作爲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的重點來抓,並制定相關政策,建立完善多層次蔬菜批發市場,鼓勵和扶持菜區創建農辦或農商聯辦的蔬菜批發交易市場,鼓勵蔬菜多渠道流通,長期困擾着蔬菜供應的流通問題出現了重大轉機。

1995年,通過多渠道上市的蔬菜已佔到全市蔬菜總供應量的40%左右,菜區湧現幾千名蔬菜運銷員隊伍,採用直批、直掛、直供、直銷等形式,將蔬菜直接運進市區菜場、賓館及國有企業食堂。

東海園藝場工廠化育秧。

2010年11月,市政府與九個郊區縣及光明食品、上海實業兩個集團公司簽訂責任書並制發考覈辦法,通過落實區縣長負責制和建立考覈獎勵機制,將蔬菜種植面積落到實處,常年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夏淡”綠葉菜種植面積達21萬畝以上,形成了一批“保淡”綠葉菜核心基地。

在搞好“大流通”的過程中,上海也建起幾家大型的全國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外地“客菜”源源不斷湧入。上海在全國率先提出的“菜籃子工程”建設,終於破解了特大型城市的副食品供應難題。

上海市農委透露,現在上海的菜籃子建設,已在保供應保質量的基礎上,逐漸向品牌化、外延化擴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