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人的人生質量首先取決於他的靈魂生活的質量。讓人更清楚地明白,一個人只有擁有靈魂,修煉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專注於自身,看淡繁華後,才能站在精神的最高處。

靈魂高處的境界是什麼?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答案。

周國平先生在《靈魂只能獨行》這本書中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的周國平,不僅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還是哲學家。

他的作品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於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涵睿智深刻,並且有很多經典語錄,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

每個人的人生質量首先取決於他的靈魂生活的質量。一個人在物質上可以貧困,而在精神上必須是富有,這樣的靈魂生活纔會是有意義的開始。

這本書中提及的靈魂,更多的是一種思想,一種意識,是一個人內心、內在的支撐力量,也就是自我。

作者通過對古代哲人言行的追述,對人生面臨問題的思考,肯定了精神生活的獨立價值,闡釋了哲學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

如果你想找到獲得幸福的真諦,應該看看《靈魂只能獨行》這本書,作者將自己的知識沉澱與獨特見解,用平淡簡潔的文字表達出來,就像燈塔對讀者指明瞭幸福生活的方向。

人永遠都不會老,老去的只是容顏。時間,會讓一顆有思想有境界的靈魂,變得越來越動人。

關於成熟,在獨處中發現真實的自我

周國平在書中說: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這句話變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銘。讓人更清楚地明白,一個人只有擁有靈魂,修煉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專注於自身,看淡繁華後,才能站在精神的最高處。

我們大多數人嚮往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書中作者認爲那並不是真正的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

周國平認爲童心和成熟並不矛盾,一個人在精神上成熟,應當能夠正視和承受生活的苦難。

同時心靈依然單純,依然懷有童心,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一顆覺醒的靈魂,它覺醒的鮮明徵兆也應當是對虛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銳的覺察和強烈的排斥。

怎麼判斷一個人有沒有靈魂?作者給出了一個檢驗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獨處。

“對於有“自我“的人來說,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然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

人在孤獨的狀態裏,才能進行真正的創造。因爲創造需要時間的消耗,注意力的集中,技能的修煉,而這些只有獨處時才能做到。

喬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們說:

“如果你坐下來觀察,就發覺你內心的不安,如果你試圖去平復,恐怕會變得更糟,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安靜下來,那個時候就能聽到更微小的東西——當你的直覺開始發芽,你開始對當下很多的事情會更清楚。你的心靈變慢下來了,你感知到思維有一個巨大的擴展。你能看到比你以前多得多的東西。”

叔本華也曾說過: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纔可以完全成爲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爲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纔是自由的。”

找到最真實的自我,從享受獨處開始。

你的生活質量,取決於靈魂是否在場

我們處在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每天的生活被很多娛樂和信息充斥着。很多年輕人過着每天上班點着外賣,晚上聚餐KTV到凌晨的生活,這種生活不僅失去了自我,還蠶食着健康。

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55萬人口死於猝死,38.2%的中國人患有各類睡眠障礙,中國腸胃病患者有1.2億,每天有10000人被確診爲癌症。

驚人的數字背後,是現代生活中,人們靈魂的缺席。很多人之所以夜夜笙歌,沉迷於不良的生活方式,實質是因爲害怕孤獨、不懂拒絕。

周國平在書中將一個人的生活分爲兩個部分,即工作與閒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種能夠體現一個人的靈魂獨特傾向的工作。

當我們的靈魂中獨特的一面與我們所從事的工作相融合時,我們發現本性與勤奮結出的是甜蜜的果實,它可以醫好一切創傷。

當然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從事自己稱心的職業,但一個人只要真正優秀,他就多半能夠突破職業的約束。

對於他來說,他心血所注的事情纔是他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業餘所爲。

一個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決於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爲本身。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力求盡善盡美,並從中獲得極大的快樂,這樣的工作態度往往蘊含着一種神性,不是所謂職業道德或敬業精神能概括的。

閒暇的質量亦取決於靈魂所獲得的愉悅,沒有靈魂的參與,再高的消費和消遣也只是低質量的,浪費了寶貴的閒暇時間。

在所有這些的場合,生活的質量都取決於靈魂是否在場,取決於你是否真的關心你自己精神愉悅。

信仰是智慧和幸福的源泉

我們時常感到迷茫,是因爲缺少信仰,缺少對生命和生活的敬畏感。

什麼是信仰?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他到佛教勝地普陀山旅遊。在山上一座大廟裏,他和小和尚攀談說:“做法事很累吧?”

和尚隨口答道:“是呵,掙錢真不容易!”一句話表明了和尚並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門只是謀生的手段。

而在同一次旅程中,作者遇見另一個小和尚。當時,作者正乘船航行。船艙裏異常悶熱,乘客們紛紛擠到艙內唯一的自來水管旁洗臉。

小和尚手拿毛巾,靜靜等候在一旁。終於輪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奪步上前,把他擠開。

他面無慍色,退到旁邊,禮貌地以手示意∶“請,請。”他的言行,讓人真正意識到,這個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輕僧人才是真正有信仰並身體力行的人。

信仰,不僅僅指宗教,更多的是指人類的精神活動,包括道德、藝術、科學,是指人們對某種價值保持着堅定的信念。

堅定信念是精神世界的一種體現,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有堅定信仰的人,必定擁有獨立的精神世界。

而一個幸福指數高的人,必定是擁有獨立精神生活的人。無論個人,還是某一代人,是否贏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確實會使他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裏。

因爲一個贏得了精神生活的人,他雖然也生活在“當下”,但他同時還擁有“永恆的當下”。

他的生活與人類精神生活歷史乃至宇宙生命有着內在的聯繫,因此,他有了一種高屋建瓴的立場,一種恆久的生活準則。

重新佔有精神生活的過程,就是賦予生活以意義的過程。

因爲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不會盲目的度過自己的一生,因爲有信仰,所以生活更充滿意義,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快樂和滿足。

過一個有意義的創造的人生

你是否考慮過一個問題:“活着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怎樣的人生纔是有意義的?”

作者在書中講的一個故事給出了答案:

在古希臘,征服了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視察希臘的一座城市時,遇到正躺在地上曬太陽的哲學家第歐根尼,便問他:“我能爲你做什麼?”

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在第歐根尼看來,相比自己在陽光下的沉思,亞歷山大大帝的赫赫戰功顯得無足輕重。

第歐根尼作爲古希臘優秀的哲學家,對靈魂生活的追求和珍視,要遠勝於世俗的成功。

金錢至上,一味追求功名就是成功的人生嗎?其實這並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

與世俗的成功相比,我們更應該過一種有意義的創造的人生。而創造,正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特徵。

創造不僅僅指發明某種新的技術或者從事藝術的創作,而是人在追求高於生存價值時,展開的精神生活。

在創造過程中,人類用靈魂,用行動實現着對真善美的追求,把自己內心所珍愛的價值變成可以看見和感覺到的對象。

決定一個活動是否具有創造性,關鍵在於有無靈魂的真正參與。

一個畫匠畫了毫無靈感的畫,一個作家寫了一本毫無自己觀點的書籍,他們都不是在創造,只有將自己的感受摻雜進去,纔是真正的創造,它是一個人內在力量的自然而然的實現,本身就是享受。

曾有一位夫人督促羅曼·羅蘭抓緊寫作,快出結果,羅曼·羅蘭回答說:

“一棵樹不會太關心它結的果實,它只是在它生命液汁的歡樂流溢中自然生長,而只要它的種子是好的,它的根紮在沃土中,它必將結好的果實”。

只要你的靈魂是活潑的,敏銳的,只要你聽從心靈的吩咐,去做能真正使它快樂的事,那麼,不論你終於做成了什麼事,也不論社會對你的成績怎樣評價,你都是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創造性的人生。

如何擁有幸福:保持獨立靈魂

人生這條路沒有一個終於能達到的目的地,但也並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就是目標存在的證明。

坐在輪椅上寫作的史鐵生,面臨着災難的不斷降臨,在被病魔折磨中,他堅持在“寫作之夜”滋養自己的靈魂,筆耕不輟,他的著作影響了無數人,他的生命充實而完整,他說:“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就是在路上”。

怎麼樣才能獲得幸福?擁有獨立的靈魂是最佳途徑。

因爲“一個有着堅實的自我的人便彷彿有了一個精神的密友,他無論走到哪裏都帶着這個密友,這個密友將忠實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傾聽他的一切心語。”

人有了靈魂,懂得保持靈魂的獨立,就會變得堅強,也不再害怕孤寂。

靈魂是人精神的“自我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實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人更高層次的社交、尊重、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涉及到的是靈魂。

獨立靈魂最容易的途徑是讀書。讀書指的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包括一種終身學習的態度,保持閱讀、學習的習慣。

那些擁有自我判斷能力、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能夠有獨立見解和判斷的人有一個共同特點:保持閱讀,涉獵範圍廣。

哪怕擁有再多的物質財富,獲得再大的升職,似乎精神上還是有一個缺口。

人之所以爲人,很大程度上都是需要探究生存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關於愛情:

兩人再相愛 靈魂也無法同行

在愛情中也是一樣,擁有獨立靈魂的人更容易收穫一段美滿的愛情和婚姻。

很多人會問:“爲何想找個靈魂伴侶這麼難?”對於陷入愛戀的人來說,很多人希望兩人不僅相互瞭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

但,對於抱有這種觀念的人來說,最後收穫的往往是失望。我們要明白的是,即使再相愛的兩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正如周國平在書中說:

“即使兩人相愛,他們的靈魂也無法同行。世間最動人的愛僅是一顆獨行的靈魂與另一顆獨行的靈魂之間的最深切的呼喚和應答。”

每個人對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祕密,相愛的人也只能在黑暗中並肩行走,所能做的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並相互感受這種努力,相互鼓勵,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窺探別人的心靈。

最好的感情,不是一絲不掛的坦誠,而是彼此的尊重和空間。

無論你多麼熱愛自己的另一半,你都要爲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心靈空間。

因爲愛情裏的獨立,纔是對彼此最大的信任。一切交往的質量都取決於交往者本身的質量。唯有兩個靈魂充實且豐富的人之間,纔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獨處的能力決定人的生活品質。

當我們明白:靈魂終究只能獨行的時候,便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寂寞和孤獨,從而學會培養自己獨處的能力。

當你漸漸習慣於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興趣或者別的事物來面對生活,當你把所遇當成是一種關於靈魂的修行,把它當做是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時,便學會了如何享受普通的生活,那就是用靈魂來體驗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

《夏目友人帳》有一句臺詞:

“我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於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孤獨裏可以進行的最好的遊戲。”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孤獨的修行。

或許我們的精神世界還未足夠豐富,但是我們可以在跋涉的人生路上,不斷前行,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心力量。願耐心讀完此文的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靈魂聖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