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節前,各色青團爭奇鬥豔上市,眼花繚亂的青團測評紛至沓來,而上海阿姨早上6點就開始排隊買青團的景象則是另一種奇觀。又是一年百“團”大戰,不如跟我們把上海老字號功德林的青團做法學到手,在家也能做出江南春天的味道。

老字號糕點鋪青團食譜(家庭版)

時間:35分鐘

難度:★★

花費:26.3元;平均1.3元/個

食材:水磨糯米粉250g、粘米粉107g、艾葉草80g、紅豆沙300g、白砂糖50g、大豆油40g、開水170ml、食用鹽少許、小蘇打少許。(約20粒青團的量)

取青汁

01:準備新鮮的艾葉草(鼠麴草、麥青也可以)嫩葉,洗淨,放入小蘇打水中浸泡2分鐘。

02:將水燒開,放一點點鹽,然後放入艾草嫩葉,焯水至變軟,去生澀。

03:焯完水的葉子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卻。

04:將焯完水的葉子取出,控水。或者放在濾網上靜置一會兒,進一步濾掉煮出的苦澀汁水。

05:按照艾草和水2:1的比例,混合打成艾草糊。

06:艾草糊濾去汁水,留艾草泥備用。

這裏多說一句,過濾掉的艾葉草汁其實也可以用的。將艾葉草汁加熱,替代熱水和麪,可以使麪糰的顏色更加碧綠。如果想偷個懶,以上步驟全部省略,直接買青汁/大麥汁就可以啦~

和麪團

01:將糯米粉、粘米粉、白砂糖和大豆油混合均勻,再倒入170ml熱水攪拌均勻。

糯米粉的口感比較柔軟Q彈,秈米粉硬一點,利於塑形。我們用的糯米粉和秈米粉是7:3的比例,你可以根據需求調整比例。

另外一點,因爲功德林食素,所以用的植物油,喜歡動物脂香的可以換成豬油。

02:加入制好的艾草泥,以疊壓的方式揉勻,至麪糰光滑。

包餡料

01:將麪糰搓成長條,均勻分成20小份,捏成麪皮。

02:將紅豆沙封在麪皮裏,搓圓。

如果不想拘泥於豆沙餡,你還可以試試肉鬆、蛋黃、芝士、紫薯等等,盡情發揮你的大腦洞吧。

03:鍋中燒開水,然後放入麪糰,大火蒸15分鐘。

04:蒸完趁熱在青團表面輕輕刷一層油,可以讓青團更碧綠油亮,不沾手。

05:等青團降溫不燙手了,就可以喫啦!

滬上老字號功德林青團

如果不想動手做,可以試試滬上老字號功德林的成品青團。上海正宗青團,買回家叮20秒就能食用啦!綠綠的外皮鬆軟而黏韌,不甜不膩,帶有清淡悠長的青草香氣,加上清甜的豆沙,一口咬下,跌進江南清新的春光裏。

除了青團,春播買手還帶了好玩好喫的“赤團”,紅潤如棗,糯韌綿軟,搭配着濃香的黑芝麻內陷,香甜綿軟。

青團濃縮着古人的生命觀

清明原本並不悲傷

不要覺得青團曾是古時清明節的祭祀品,就覺得晦氣,因爲清明節原本並不悲傷。

古時的清明節,算是一場充滿春日氣息的運動會,盪鞦韆、踏青遊春、植樹插柳、掃墓、蹴鞠、拔河、放風箏、鬥百草等等。《開元天寶遺事》就有記載:每到寒食清明節來臨,宮中都要立起鞦韆架,讓嬪妃宮女們盡情玩樂。

而清明節所融合的上巳節,則更有趣和開放。古時的上巳節,是盛大隆重的娛樂性節日,也是文人墨客遊山玩水和好友聚會的時刻。食龍舌䉽、休禊事,在風景優美的水邊嬉戲,飲酒作樂,情緒到了,還會吟詩文鬥趣,順便給後人留下一首要背誦默寫的詩詞——抒發幽雅的情意的《蘭亭集序》就是在上巳節寫成的。

想來古人真是豁達通透,敬畏生命,祭祀懷念先人,但與此同時也會吟詩娛樂,愉快地迎接萬物萌生的春天。這似乎與墨西哥的“亡靈節”有點不謀而合。

就像《尋夢環遊記》所展現的,亡靈節的時候,墨西哥人會打掃裝扮墓地,並在祭臺放上亡故親人喜愛的食物。在剪紙上裁出骷髏,製作骷髏零食,帶上骷髏面具,載歌載舞,到處遊玩,沒有半點悲傷的意思。

所以,喫青團的時候,放寬心好了。而且,青團可跟外邊的網紅不一樣,除了把春天揉進身體,這顆小糰子還隱藏有巨大的能量,它可是春日時光的凝聚,也是清明節關於節氣、文化歷史,古人對於生命態度的縮影。

青團,從古火到今的網紅

如果古代有網紅,那青團真的從古火到今,捎帶着把清明節的節氣、文化歷史也帶過來了。

魏晉時代起,就規定農曆三月三爲上巳節。上巳節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佩蘭草、沐浴、踏青,文人吟詩,年輕人嬉戲追逐,將春日搖曳綺麗的風情烘至高處。

▲廣西人至今保留有上巳節(三月三)|沐浴消災的項目仍有保留

這時候就有青團的雛形了,不過那時叫做龍舌䉽,《荊楚歲時記》有提到:“是日(三月三日),取鼠曲(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䉽,以厭時氣。”龍舌䉽有着調中益氣,壓時氣的寄託。

▲上巳節在日本演變成女兒節,會喫類似青團的青餅

直到中唐,上巳逐漸被寒食節所取代。寒食節禁火,有着只喫冷食的食俗。

相傳寒食節是爲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置的。晉國公子重耳逃亡路上險些餓死,介子推“割股奉君”,重耳才活了下來。後來重耳成了晉文公,要重封介子推,介子推卻在深山隱居不出。晉王無奈選擇焚山逼出介子推母子,結果介子推太有氣節,在火中枹樹而死。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焚山逼介子推母子下山

於是有了寒食節禁火,來紀念這位死於火場的烈士。蒸熟後可以存放食用的龍舌䉽,躋身寒食節,變成了“寒食餅”。雖然不是爲寒食節而生,青團也在這個階段有了禁菸火、喫寒食餅,紀念有氣節烈士的光環。

清明原本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時節,萬物萌生、綠意盎然,但清明無太多文化內涵,而寒食、上巳則傳統豐厚。

到了唐宋之後,上巳、寒食和清明逐漸合併,習俗也湊在了一起,清明節成爲一個糅合了氣候、耕種、歷史、文字、飲食,各色風物的節日。青團也隨之發展,多了清明節祭祀這樣一個功能。這時候的青團,不僅是春節限定美食,還是一顆心懷古人、敬畏生命的糰子。

如果古代就有網紅,青團真是從上巳節到寒食節,一直火到現在廣爲人知的清明節。流水的節日鐵打的青團,這個有着極長生命力青團,一直貫穿這三個節日,見證着節日、節氣甚至是時代的變化,融合着春日氣息、文化、歷史、飲食與對生命的敬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