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球迷认为,大概是自2013年来Tiki-taka已经可谓日落西山,其威慑力已经被时下流行的防守反击打得体无完肤。当然,无可否认的是,巴萨、西班牙两队自2012年欧洲杯后,其表现的确强差人意。

当今足坛的战术随时代而不断改革,不论由以往的长传吊冲、两翼传中,演化到时下的传控足球和快速反击。但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终究战术的本质都是一——达到球队想要的目的和胜利。因此,战术的本身并未有高低贵贱之分,其重大的分水岭在于球员的素质、状态、以及执行力和适应性上。

Tiki-taka和防守反击的理念其实是彼此互相克制却又相生的。

首先由Tiki-taka先说,所谓的Tiki-taka意即地面传控足球战术。而Tiki-taka其实是拟声词,用于表示足球被快速而密集短传时的声音。此战术的理念由荷兰足球大师克鲁伊夫提岀,源自于荷兰国家队的全能足球(10人进攻,10人防守)。战术的重心在于球员透过不停跑动,形成三角或菱形站位(一人持球时,必须确保左右同时有接应传球点),并利用不断地快速one touch short pass(可以理解为一脚过的短传),拉动和切割对方防线,从而造成对方防守站位失误和球员误会,再透过致命直传和切入以达到进球机会。

同时,既然是以全能足球为基础,Tiki-taka实际上其实防守理念也在于短传,球队除了会透过短传瓦解对方防线外,也会用密集传球来保持大量控球权,用意在于球在我方脚下,对方无法进攻,节奏也由我方控制。当然,皮球也不可能一直持于脚下,Tiki-taka的本质除却传控外,也必须要前场球员在丢球后进行疯狂压迫,此时的传球三角便会变成围堵性三角,夹击对方持球者,以重新抢回球权和压制对方组织反击。从简而言Tiki-taka是利用球员岀色的传控球、不断的跑动和高位反抢的一门团体战术。

其次,再谈防守反击。近年来,防守反击大行其道,除了为不少球队以弱胜强的一大法门外,也有不少世界级的豪门相继使用,佼佼者有皇马、马德里竞技、多特蒙德等,严密防守和快速反击为当中的重点。顾名思义,防守是战术的第一步,丢了球自然一切都是空谈,大多数队在防守时都会采用两线,甚至三线压缩空间,目的是为了增加防守端的人数,再利用两三人夹击联防和中后场逼抢,大大加重防守力度。

一但对方岀现失误丢球,在断球后,前场球员便会利用因对方压上进攻而岀现的大片身后空间快速插上,透过对方后防球员回防不及的空档或未站稳脚跟的情况迅速反击,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增加进球机会和效率。因此,要实行上述战术,中后场球员必须有强大的身体质素的对抗性和抢压能力,而前场球员则要具备速度、一定的位置感(反越位)以及门前的把握力。

虽然防守反击并非全能足球的直接演变,但却带有其延伸的意味和理念。当今的足坛注重全能型足球,球员的能力多元化,身份愈见模糊。不少球员身兼多职,如维纳尔杜姆、此前的小白、拉姆等。越来越多进攻球员也担起了防守责任,说不上是防守主力,但毋庸置疑地加强后场的稳定性和联防效率,也加快了攻守转换的速度。这一点正是全能足球所提倡的理念,而防守反击也以此作为首要目标。可见不论Tiki-taka 和防守反击均重视全员防守的全能足球理论,此为相生之源。

没有永远成功的法则,也没有常胜的战术,无论多么厉害的战术,也要有适合的人去执行。

很多球迷简单地认为Tiki-taka就是短传,不断用传球去控制比赛,但这仅仅是Tiki-taka中的一部分。

Tiki-taka还要求球员大量的跑动,利用跑位去寻找空间,再用传球去撕破对方的防线。传而不跑的话,Tiki-taka就只见其形,而不得其神。

利用不停的跑位及互传,Tiki-taka的球队以传代守,只要有耐心地传,确保球在自己人脚下,对方就组织不了进攻,变相就是最好的防守。同样缘由,他们甚少有转守为攻的情况,因为他们一直保持控球在脚,每刻都在寻求进攻。

无论Tiki-taka如何厉害,都无法保证全场占据100%控球,所以这套战术的另一精髓是反抢。为何巅峰时期的巴塞罗那仿佛毫无敌手?不是对手守不住巴萨,而是他们攻不到巴萨。留意这里的用字,不是攻不入,而是攻不到,意为鲜有机会对巴萨发起进攻。

巴萨的原地反抢非常高效。假若对手能抢到球,打算组织进攻时,巴萨的球员便会如潮水般涌过去,先有一人近身抢截,两至三名队友随后赶到,负责补位,以及遮挡对方的传球路线。巴萨会在一个窄小区域内形成紧密的防守。即便对方持球球员选择突破,过掉一个,另一人会随即补上,如果持球球员选择短传,皮球就会送到巴萨球员脚下。

面对这种高效的防守,破解的方法就是第一时间,趁巴萨的围抢未组织起来,立刻传球给队友或带球突破,但有技术足以应付这种情况的球员不多,而且不可能整队都是这类型的球员。当接球的球员停一停,想一想,潮水般的巴萨球员已经涌到面前,持球的机会已经被淹没了。

与几年前的巴萨或者西班牙相比,现时的西班牙或者巴萨缺少的不是传球,而是跑动。最近两届世界杯,西班牙都做不到那种令对手窒息的前场反抢,对手反而轻易地可以穿过西班牙的中场线,直接进入他们的后防腹地,场均跑动距离总不见得高于对手。

难道西班牙球员忘记了Tiki-taka吗?岁月催人,2014世界杯赛场上,哈维已经老了,有34岁,他的传球仍然可以保持昔日的水准,但体能不行了。32岁的阿隆索,他的长传依旧精准,但他不能再以一人之力覆盖整个中后场。从那一届世界杯开始,西班牙的中场中路活力太差,老将不能保持最佳体能,年轻后辈又似乎未能充足地理解Tiki-taka。面对青黄不接的情况,西班牙中场反抢的能力大幅下降。

球员是否愿意多跑一步,在于体能与战意。从2014年开始,西班牙阵容老化问题突显,体能已大不如前。加上大部分主力已经赢过一切可以赢得的荣誉,求胜欲都不及从前,所以跑动自自然少了。以前他们会跑、传、跑、传,到今天,他们似乎只愿意传、传、传。

中前场的原地反抢有两大作用。第一,在最接近对方球门的位置抢到球,进攻距离便减少了,可以在对手组织好防线之前乘虚而入;第二,有中前场的压迫,本方防线所受压力便会减少,可以掩盖防线的弱点。因此,没有原地反抢的Tiki-taka就如没有牙齿的老虎,在进攻及防守两个范畴都将弱化。

那支在2008年至2010年雄霸足坛的巴塞罗那及西班牙,其实是集天时地利人和。哈维、伊涅斯塔、皮克、布斯克茨、普约尔、佩德罗,都是巴萨的青训产品,幸运地成长至顶级球员的水平,自少受Tiki-taka的感染,他们在思维上有足够能力实践这套理念,而且他们在那几年间也正处于当打之龄,有足够体能去维持那种不停的中前场反抢。

当时经过大概两年的无敌岁月后,穆里尼奥首先找到破解的方法,就是摆大巴加上简单直接的快速反击。穆里尼奥的国际米兰在2010年用这一招击败巴萨,并最后夺得欧冠。

随后,越来越多教练发现Tiki-taka的精髓表面上是控传,但根基是跑动与压迫。海因克斯的拜仁、安切洛蒂的皇马、西蒙尼的马德里竞技、斯科拉里的巴西,他们用更强的跑动与压迫,摆大巴加上简单直接的快速反击,先后将Tiki-taka的球队以技术性击倒。

从防守的角度角度,这几年表现很好的马竞其实跟当年巴萨王朝的做法相似,即前场压迫,原地反抢。换个角度看,西蒙尼就是用某部分Tiki-taka的理念去击败Tiki-taka。你用Tiki-taka里的前场反抢让我组织不起来,那我为何不可以用同一种方法去让你传不到球呢?是不是有点像以毒攻毒?

所以,当见到瓜迪奥拉和博斯克的球队输球时,他们输的并非Tiki-taka已经过时或者不适用,而是球员执行力上的退步。没有跑动的传球,传球便没有威胁及意义。没有压迫的控球,控球只是突显了怕输,而非求胜。

本文作者:匠人足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