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和訊房產所作系列專訪“經濟學家聚焦都市圈”之六(鏈接:梅新育:都市圈裏外的樓市將現“冰火兩重天”|經濟學家聚焦都市圈⑥),322號刊發。和訊報道時把採訪內容刪除了一些,有的地方顯得前言不搭後語,在這裏補上一段,個別訛誤遺漏字句改正,貼出原稿全文。

在這篇專訪中,我講了自己的這樣一個看法:

“另外,東中部地區還有一個特徵是自由和權利的保障,這一點值得都市圈外的城市借鑑。”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看法,源於一起慘劇和一個沖決羅網的今日中國愛情故事。它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也讓我更進一步認識到了自己此前一些奮鬥、努力的意義。這個,我以後會寫出來單獨成篇,歡迎關注。

主要觀點:

北京的政府公共服務部門“大爺味”十足,長三角和珠三角服務很好,南方城市羣的社會活力、公共服務、自我奮鬥精神等方面更強。

在可預見的未來,北方都市圈的發展不能跟南方都市圈相比。

未來經濟力量會向都市圈集中,從房地產的視角看,都市圈裏和圈外將是“冰火兩重天”,房價會有較大的落差。

都市圈的發展並不意味着都市圈外的城市就一定沒有發展機會。歐美500強企業有很多總部在中小城市甚至是小鎮裏面,這種現象是因爲現代經濟體系起源於歐美,歐美國家是從內生髮展成長起來的,所以中小城市甚至小鎮或鄉村都可能成爲大企業的總部。

中國歷史上很多鉅富和文化名人很多都是在小鎮甚至村子裏,比如元末明初的首富沈萬山,他在江南的一個小鎮裏做跨國生意。還有晉商鉅富,一度控制了清朝的金融命脈,但這些票號的總部不在太原,而在太谷、平遙這樣的小縣城。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國內市場地位日益提升,小城小鎮有越來越大的概率成爲巨型企業的總部

北方文化比較講宏觀,喜歡講大的戰略,卻不關注具體落實的細節。他認爲發展問題應該“少談主義,多談問題”,即少談過度宏大而失之空泛的戰略,多關注落實到細節的具體執行問題。

內容精煉:

01

都市圈給了人們一個視角,站在城市發展的角度去看待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不過,在衆人都在暢想都市圈發展的巨大潛力時,梅新育更多思考的是都市圈外的城市要用什麼形式參與整個國民經濟主體的循環,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挑戰。

梅新育認爲,未來經濟力量會向都市圈集中,特別是金融資產,這種集中可能帶來都市圈地區政治影響力的上升。與此同時,人們都希望往都市圈跑,特別是年輕人,寧可忍受大城市的擁擠和生活壓力,也要奔向城市跑。

從房地產的角度來看,都市圈裏和都市圈外的房地產行業將是“冰火兩重天”,圈內房價高,圈外房價低,會有較大的落差。梅新育進一步補充,從房地產政策來講,圈裏圈外的政府應該採取不同的選擇,比如圈內可以實施房產稅和調控措施,都市圈外不建議稿房地產稅,這樣可以吸引人過來。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如何保持政府方面的平衡,是有長期挑戰的重大課題。

“有的國家出現了少數都市圈獨大、其他區域凋敝蕭條的現象。”梅新育舉例說到,這種問題最突出的應該是墨西哥,墨西哥城一城獨大,還有曼谷,泰國第二大城市清邁和曼谷的人口大約有50倍的差距。

02

都市圈的發展是否會擠壓都市圈外城市的發展機會?

在梅新育看來,答案並非完全肯定。

他認爲都市圈的發展並不意味着都市圈外的城市就一定沒有發展機會。

多年前,梅新育就注意到,歐美500強企業有很多總部在中小城市甚至是小鎮裏面。他認爲這種現象是因爲現代經濟體系起源於歐美,歐美國家是從內生髮展成長起來的,所以中小城市甚至小鎮或鄉村都可能成爲大企業的總部。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國內市場地位日益提升,小城小鎮有越來越大的概率成爲巨型企業的總部”,梅新育說到。

在梅新育看來,中國歷史上很多鉅富和文化名人很多都是在小鎮甚至村子裏,比如元末明初的首富沈萬山,他在江南的一個小鎮裏做跨國生意。還有晉商鉅富,一度控制了清朝的金融命脈,但這些票號的總部不在太原,而在太谷、平遙這樣的小縣城。

都市圈外的城市,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優勢呢?

梅新育認爲,不能用行政手段來限制和禁止,還是應當增強自身的吸引力,拿出都市圈不具備的優勢和好處,主要是生活、事業和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尤其要激勵自我奮鬥精神、創造平等的競爭的機會以及保障個人的自由和權利。

03

回到都市圈話題,梅新育認爲在可預見的未來,北方都市圈的發展不能跟南方城市圈相比。

“北京的政府公共服務部門“大爺味”十足,長三角和珠三角服務很好,特別是廣東服務態度特別好。南方城市羣的社會活力、公共服務、自我奮鬥精神等方面更強。”這是梅新育的感受。

在梅新育看來,北方文化比較講宏觀,喜歡講大的戰略,卻不關注具體落實的細節。他認爲發展問題應該“少談主義,多談問題”,即少談過度宏大而失之空泛的戰略,多關注落實到細節的具體執行問題。

梅新育認爲珠三角表現的闖勁兒更強些,一個案例是2018年廣東常住人口增加177萬,連續四年達到百萬級,而GDP排在第二第三第四的蘇魯浙人口合計增加140萬,還不如廣東一個省的人口增長。

面對中國正在發生的城市格局重塑,企業和普通人該如何抓住都市圈機遇?

“大丈夫四海爲家,哪裏有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人和企業就應該往哪裏去。祖先五千年來開闢的廣闊國土,就是爲了讓後世子孫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梅新育回答。

採訪實錄如下:

和訊: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都市圈這個概念,您最關注哪些方面?

梅新育:我比較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圈內的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的協同發展。在一定程度範圍內,大城市發展有利於經濟增長。但大城市擴張到一定程度後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可能超過帶來的利益,這個臨界點怎麼平衡和把握,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是都市圈和圈外地區的協同發展。人們都希望往都市圈跑,這對於城市圈外的城市將構成挑戰,這種挑戰和競爭壓力,怎麼應對呢,我認爲,不能用行政手段來限制和禁止,還是應當增強自身的吸引力,拿出都市圈不具備的優勢和好處,主要是生活、事業和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

今年春節後,有一段視頻在網上瘋傳,貴州年輕父母離開家鄉外出打工,留守孩子捨不得父母走,嚎啕大哭,在地上打滾。後來當地政府出面爲此闢謠,說明那是擺拍。其實,在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和人口流動的進程中,類似年輕父母在外拼搏、孩子留守的現象並不僅僅侷限於農民工,而是相當普遍地存在各種學歷和職業的羣體中。即使是證券投行類高收入金融機構,即使是中央國家機關,年輕的工作人員把孩子送到老家給父母老人帶,自己全力以赴拼搏奮鬥,我見到的就遠不止一二。其實,年輕父母選擇離開家鄉到外地打工,表明他們有通過自我奮鬥提高自己收入、改善自己生活的幹勁與決心,這是我們民族最珍貴的精神。不要說農民工辛苦,比這更苦的是農民工只能待在家鄉,改善自己生活的機會都沒有,那纔是真正的絕望。都市圈外的地區要激勵自我奮鬥的精神。

有個數據,2010年貴州農村貧困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總數的44%,這個數字非常驚人,幾年下來,這個數字2017年是8%,貧困人口的銳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出打工。應當鼓勵人民用工作和勞動脫貧,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福利送上去。

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寧可忍受大城市的擁擠和生活壓力,也要奔向城市跑,是什麼東西吸引了他們?

據我觀察,大城市相對於中小城市,東中部相對於西部地區,優勢是平等競爭的機會多,西部很多地區社會階段固化,關係社會特徵非常鮮明。對於有才幹和闖勁的年輕人,沒有社會關係和人脈,可能很難出頭。相比之下,東中部地區可以依靠自己的奮鬥和才幹,闖出一片天地。都市圈外的城市想要吸引人,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另外,東中部地區還有一個特徵是自由和權利的保障,這一點值得都市圈外的城市借鑑。

和訊:都市圈對未來的城市格局會產生什麼影響?

梅新育:經濟力量會向都市圈集中,特別是金融資產。這種集中可能帶來都市圈地區政治影響力的上升。

都市圈外的城市要用什麼形式參與整個國民經濟主體的循環,這是提出來新的挑戰。我認爲,在應對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方面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冷靜到冷峻程度的思考。

有的國家出現了少數都市圈獨大、其他區域凋敝蕭條的現象。這種問題最突出的應該是墨西哥,墨西哥城一城獨大,還有曼谷,泰國第二大城市清邁和曼谷的人口大約有50倍的差距。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經濟資源和人口向都市圈的集中,如何保持政府方面的平衡,這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而且是有長期挑戰的重大課題。

和訊:都市圈外的城市有什麼樣的發展機會?

梅新育:都市圈的發展並不意味着都市圈外的城市就一定沒有發展的機會了,不是這樣的。

我多年前就注意到,歐美500強公司的總部很多都在中小城市甚至是小鎮裏面,比如沃爾瑪、雀巢等,這樣的情況很多。但是像發展中國家,包括亞洲已經進入新型工業化的經濟體和日本這樣的後發的發達國家,大企業都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原來的通商口岸。

我認爲,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代的經濟體系起源於歐美,歐美國家是從內生髮展成長起來的,所以中小城市甚至小鎮或鄉村都可能成爲大企業的總部,但其他國家是被迫納入歐洲主導創建的全球化經濟體系裏面,在通商口岸發展起來的大城市,經濟資源、新的知識引入方面有巨大的優勢,於是經濟資源和人才往這裏集中,大企業總部一般在那裏。

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中國領先世界是常態。中國的很多鉅富和文化名人很多都是在小鎮甚至村子裏,比如元末明初的首富沈萬山,他在江南的一個小鎮裏做跨國生意。還有晉商鉅富,一度控制了清朝的金融命脈,但這些票號的總部不在太原,而在太谷、平遙這樣的小縣城。

如今,在國際經濟體系中,中國經濟已經趕超上去,國內市場份額地位日益提升,這意味着小城小鎮有越來越大的概率成爲巨型企業的總部。從這點來看,碧桂園、格蘭仕、美的這些企業依然保留在順德,這也預示着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趨勢。這對於都市圈外的城市提供了一個啓示。

和訊:您比較看好哪些城市羣的發展?

梅新育:我認爲南方的城市羣比北方好,在可預見的未來,北方都市圈的發展不能跟南方城市圈相比。北京的政府公共服務部門“大爺兒味”十足,長三角和珠三角服務很好,特別是廣東服務態度特別好。南方城市羣的社會活力、公共服務、自我奮鬥精神等方面更強。

現階段,我認爲珠三角表現的闖勁兒更強些,一個案例是2018年廣東常住人口增加177,連續四年達到百萬級,而GDP排在第二第三第四的經濟體蘇魯浙人口合計增加140萬,還不如廣東一個省的人口增長。

和訊:企業和普通人如何抓住都市圈機遇?

梅新育:大丈夫四海爲家,哪裏有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人和企業就應該往哪裏去。祖先五千年來開闢的廣闊國土,就是爲了讓後世子孫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和訊:都市圈對房地產行業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梅新育:我認爲都市圈裏和都市圈外的房地產行業將是“冰火兩重天”,圈內房價高,圈外房價低,會有較大的落差。從房地產政策來講,圈裏圈外的政府應該採取不同的選擇,比如圈內可以實施房產稅和調控措施,都市圈外不建議稿房地產稅,這樣可以吸引人過來。

到目前爲止,中國人的房產自有率特別高,大家都選擇買房。隨着房價猛漲階段結束,以及房產稅的出臺,我認爲租賃物業投資將迎來有較大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