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大學微信公衆號

在國際風雲變幻中,中國科學本身、中國科學與世界科學的交流與合作、世界科學有關社會部分等均面臨挑戰。在此態勢下,人類社會更需要科學的擔當,中國科學界需要有所擔當。從今年8月10日起,《知識分子》設立“科學的擔當”專欄。

今日爲“科學的擔當”專欄第二篇,由北京大學教授謝曉亮所著。

謝曉亮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2018年,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見謝曉亮自述與北大的故事:夢想的起航與歸程)。不曾想,回來不到一週,美國學術界掀起一股排華浪潮。謝曉亮如何看待這些問題?他是否應該繼續跨國科研合作?

8月16日,謝曉亮在著名學術期刊 CELL 雜誌上發表《疾病沒有國界,科研亦應如是一文。《知識分子》獲謝曉亮與北京大學微信公衆號授權,轉發該文中文版。

內容摘要

謝曉亮以親身經歷呼籲美國的理念和理想不應該被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所取代;兩國合作互利共贏,並不像美國公衆所被誤導的那樣——只有中國獲益。

疾病沒有國界,科研亦應如是!

在哈佛大學擔任終身教授二十年後,2018年7月我選擇全職回到北大,同燕園再續前緣[1]。不曾想回到母校僅六天,美國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到十一月,事態不斷升級,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摩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要求千餘所美國研究機構調查在美工作並受 NIH 資助的科學家,矛頭指向同中國有科研合作的華人學者。這導致一些實驗室突然關閉,很多美國科研機構的學者飽受磨難,許多赴美參加國際會議的中國學者的簽證申請也被拒絕,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

很多人問我爲什麼離開哈佛回到北大。我做這個決定絕非易事,考量很多:如盡孝父母、回饋母校、回報祖國等。但最重要的還是科研。我回來主要是因爲在北京能有更好的科研機會,這也真實反映出我在美期間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

我的人生是由兩種偉大的文化塑造的:一種根植於我的基因血脈,一種伴隨了我的入世成人。初到美國時,美國國父們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深深激勵了我。美國教授們敞開懷抱,接納了我這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哈佛的二十年,在同事們的支持下我在學術殿堂裏拾級而上,實現了成爲一名科學家的夢想。在我看來,美國的這種包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她的偉大。因此,聽聞有人將中國學生和跟中國有合作的科學家視爲間諜時,我非常憤慨。不過讓我感動的是,近來美國頂尖高校紛紛表態支持包括華人在內的國際學生和學者,其中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等。他們共同呼籲美國及其高校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我個人的科研經歷就可以證明中美之間的開放合作受益的是全世界,絕不僅僅是中國。仍在哈佛任教時,我頻繁往返于波士頓和北京,與北大的喬傑、湯富酬教授合作,成功地將高度精準的單細胞全基因組擴增技術(MALBAC)運用到體外受精的胚胎檢測中。MALBAC 技術最初是由我在哈佛的團隊發明的 [2]。2014年,第一個 “MALBAC 嬰兒” 在中國誕生 [3]。迄今爲止,已經有超過一千例不攜帶父母基因缺陷的健康的 “MALBAC 寶寶” 在中國出生,展現了精準醫學的威力。

疾病沒有國界,科研亦應如是!我們做這項研究並不只是爲了造福中國。在全球有幾千種單基因遺傳疾病,威脅着所有民族人民的健康。我很高興這項技術已經在美國投入使用,使得更多的家庭受益於這項跨國合作的研究成果。

去年回北大以後,我繼續開展中美合作的醫學轉化研究,只不過是代表中國做貢獻。最近,我的團隊跟美國著名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Catherine Racowsky 教授的團隊合作,研究無創基因檢測技術­­。該技術無需胚胎活檢,只要通過檢測胚胎釋放到培養液中的少量遊離DNA就能判斷胚胎的狀況,不僅無創,結果還更加準確可靠。目前兩國的臨牀試驗都在進行當中 [4]。這是跨國合作互惠互利的又一力證,並不是美國公衆常被誤導的那樣——中美科技合作唯有中國獲益。

在哈佛時,我聽過的最勵志的畢業演講來自比爾 · 蓋茨。他所代表的美國理念對我頗有影響。作爲哈佛最著名的輟學者,蓋茨引領了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了全球化的實現。這不僅標誌着他個人美國夢的實現,也使得美國夢在世界上得以傳播。不僅如此,他創辦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利用科技成果拯救了非洲乃至全世界數百萬的生命,成爲造福全球的美國理想的典範。我希望這樣的理念和理想不會被任何國家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所取代。

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國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在很多領域做出世界一流的貢獻。然而,科學無國界。爲了追求真理,揭祕自然,解決全球性的時代難題,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必須攜手合作。唯有合作,方能共贏。

科學超越政治。正如法國化學家路易·巴斯德所言,“科學不分國界,因爲知識屬於人類,是照亮世界的火炬。” 

 致 謝 

本文作者由衷感謝其中美兩國的科研合作團隊,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單細胞基因組學研發初期對其哈佛團隊的資金支持;同時對北京大學、北京市科委和教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億康基因、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對其在中國臨牀轉化研究的資金支持深表感謝。

利益關係聲明

謝曉亮是MALBAC單細胞全基因組擴增技術的發明人之一(美國專利號9617598B2),億康基因的發起人之一和股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