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最古老的禮儀之邦,是非常注重禮節和尊老愛幼的國家。自古以來,都有着優良的傳統和文化習俗。在衆多方面都展現了這樣的禮儀,尤其是戰爭時期,一直流傳着一句話“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句話是說,不管雙方之間打得怎麼樣,如何的損失慘重,也必須遵守這句話,雖然這句話本身不是任何規定,也沒有約束人的能力,但是就是一直在遵守。

這句話到底是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春秋戰國時期,實行了分封制,即天子下面設立多個地方上的諸侯,歷史上最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出自這個時期。當時的各諸侯國之間卻不是和平相處的局面,各家之間頻頻開戰,爲了擴張自己的地盤大打出手,那個時候也有開戰前必須下戰書的規定。

戰書是因爲當時的戰爭都要依靠車戰來完成,雙方之間通過戰書方便確定時間選擇地點,但這個時候就要有一個擔任“信鴿”的角色,這個信鴿的稱謂叫做“行人”,是一個官職,主要的任務就是出使各國。這就是來使的前身。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以維護周天子爲藉口大打出手,也是因爲這樣,對於前來進行溝通事宜的使者是不能隨意殺掉的,相反的還會以很高的禮遇來接待使臣。

戰國以後,所有的禮儀就已經漸漸的沒有那麼重要了,戰爭存在着很大的不確定性,不但會殺掉投降的士兵,甚至還會發生屠城和殺害百姓的事情。這個時候仍然也是不斬來使的,主要原因是不僅是殺了使者也沒有任何的作用,還要依靠使者傳遞信息。可是不斬來使,如果真的斬了又會如何呢?後果就是會激怒對方,成爲戰爭爆發的導火索,當然也要根據當時的情勢來判斷,歷史上就曾經有斬掉來使卻仍然打了勝仗的事件發生,主要還是要取決於軍隊的能力,東漢的大將軍耿恭就曾經試過一次,雖然當時引來了匈奴的大軍,但是卻在沒有任何援軍的情況下,將形勢扭轉,戰勝了對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