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有閒居讀書的哲學,把性靈寄託給天地,讓精神遊蕩於書中,眼中無俗事,心底有詩書。閒居能靜心養心,古語說:“身放閒處,心在靜中。

閒居,適合養身養心。

眼下人們爲柴米油鹽行色匆匆,困囿於鋼鐵叢林中,奔波勞役。雖滿足了口腹之慾,但也透支了身體。閒下來才能休養身體。

養生亦在乎心的滋養,夏末秋初人易心躁,風風火火。唯有閒居,纔有詩酒花茶的詩意,做到心無掛礙,自有涼意。

閒是心境,不關乎貧富。

閒能吟詩,閒能彈琴,

閒能觀溪山對風月,閒能問寒暑陪世事。

閒居養身

身外無事,心有涼意

夏天閒居,最好有個小院納涼,不受暑氣侵襲,養身清心。

當我們乘着夏意,避開城市喧囂,躲蕉梧蔭影下。可賞花煎茶,開卷彈琴;可閉門聽蟬聲,長睡消永晝。

也可感竹風滿院的清涼,聽鳥蟲鳴叫的清幽,看一方池塘荷葉青青,漣漪圈圈。

院子還要有口水井,像汪曾祺說的那樣,用繩吊西瓜浸於水井中,下午剖開,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最好再有一隻貓,學它那樣,在午後盡情慵懶,只想窗下清風。

我極愛《浮生六記》,閒書一部,盡是閒情逸致。

沈復每逢盛夏,總偕同芸娘往滄浪亭愛蓮居納涼避暑。閒居於此,養虛靜之心,清幽之氣。

每天無非就是明窗煮茶,池邊操琴,臨帖讀書,看竹影搖曳,聽鳥鳴聲聲,待一場細雨,便心生清歡。

沈復自覺,“自以爲人間之樂,無過於此矣。

八月酷暑,最美好之事,莫過於納涼養身,庭院深深,清幽沁心。

願你能有一方小院,身外無事,心有涼意。

閒居養氣

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立秋降至,暑氣未消。閒居能養身,也能養氣。

氣是書卷氣,有人說那些著書之人是才俊,讀其書是與其交遊,不自覺間受薰染,境界變高,胸襟變廣,臉有清醇爽朗之氣,這就是書卷氣。

閒居,最宜以書養氣。

今人多陷於快餐精神文化,面目可憎,語言無味。閒居有詩書,居室有雅器,能讓塵俗之事都散盡,面目可愛,養素雅氣質。

記得當時看《小窗幽記》裏的一段話:

“暫休竹榻。餉時而起,則啜苦茗,信手寫漢書幾行,隨意觀古畫數幅。心目間,覺灑灑靈空,面上俗塵,當亦撲去三寸。但看花開落,不言人是非。”

我驚歎於最後幾句,陳繼儒隱居後,閒居時便焚香、讀書、品茗,但覺耳目空靈,甚至連臉上的俗塵都去了三寸。

中國人有閒居讀書的哲學,把性靈寄託給天地,讓精神遊蕩於書中,眼中無俗事,心底有詩書。

秋夏閒居,不如看竹搖清影,閒對臨書案。世事不擾心,閒情養正氣。

閒居養心

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

閒居能靜心養心,古語說:“身放閒處,心在靜中。”

閒與靜,在中國詩境裏,總相併出現:“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中國人的詩性中,亦追求閒中習靜。

心靜需要學,就如夏日閒居山林間,即便有落花聲、驚鳥鳴和溪澗流,心卻能保持幽靜。

陶淵明歸隱鄉野,一直習靜,他說自己是:“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閒居田園,他享受晨霧晚炊,安貧樂道。彈素琴,與朋友花下對酌,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他早已心無掛礙,只想生命平靜,生活有趣。

今無陶淵明,但仍可鬧中習靜。如獨坐竹塌,焚香一柱,置身於世外桃源,心自平靜;或聽夜雨敲窗,泡一壺茶湯,在氤氳裏洗盡世俗紛擾,心得以清明。

蘇東坡說: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

靜坐思量時,一日長如兩日,所思所感,亦值兩日。

唯閒居靜坐,靜心養心,才能觀照萬物,找到生活興致,閒看花開花落。

以閒清居,是生活最好的養生。

人生如寄,不過數十年,生命不該盡日追逐聲色犬馬,行色匆匆,爲塵事所累。還應有留半日清閒,用以安養身心。

感受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四時之美。

因爲人在閒的時候,才最像一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