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邋遢的乞丐造型,但是手捧古籍出口成章,流浪漢沈巍就此變成了網絡紅人,最近兩個禮拜全網都是他的身影,什麼“麗江石榴哥”、“一根面西施”等等全被蓋住了風頭不知所蹤。那麼這位仙風道骨的“沈大師”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沈巍出生於1967年,如今已經是個52歲的老人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是和外婆一起度過的,因此跟自己家裏人不太親近,跟弟弟妹妹感情一般,尤其是和他爸關係更差,原因是他爸不喜歡丈母孃,對整天跟丈母孃呆一起的沈巍也就態度不好。

沈巍父親的家教很嚴,子女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他有自己的堅持,因此就不允許兒子畫畫看閒書,希望他認真學習數理化。可是沈同學偏偏是個文藝青年,喜歡畫畫看書,當爹的不給錢支持,那他就自己想辦法。他想出來的辦法是撿垃圾,把撿來的垃圾賣掉然後拿錢買書。雖然撿垃圾這個行爲被同學和朋友嘲諷,但是他自己卻不以爲然,把這個習慣一直保持着。

沈同學成績不錯,但是迫於父親的壓力學了自己不喜歡的審計。從上海一所普通大學畢業後,分配進了上海市徐彙區的審計局上班。不要說在八九十年代,即使是現在能讀完大學並且進入體制內做公務員都是很多人做夢都期待的事兒。然而沈巍並不快樂,那份工作他也不喜歡,周圍的人也不喜歡他,因爲在大家眼裏他就是一個怪人,他最奇怪的行爲便是撿垃圾。

儘管已經是個體制內的公務員,但是沈巍撿垃圾賣錢買書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這個習慣從小堅持到他進入社會。他上班撿、下班也撿,、差在外依舊撿,家人和同事爲此也沒少勸他,也沒少給他臉色看,但是他有自己的理論堅持,他覺得垃圾可以分類回收利用,自己這麼做沒問題。

有體面工作非要撿垃圾把自己的辦公地點和家裏弄得像回收站一樣,大家對他很有意見,也紛紛認爲這個人腦子有問題。後來領導覺得他影響了單位形象,也影響同事的正常工作,覺得他似乎確實有點問題,於是就給他辦了因病退休手續,以後不用上班每月領2000多元工資。那一年是1993年,距今已過去了26年,這就意味着沈巍帶薪“休病假”的日子也已經過了26年。

有網友對此表示很驚訝,質疑當初這麼做是不是合理。我國《公務員法》裏有明確規定,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務員不得辭退: 一、因公致殘,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三、女性公務員在孕期、產假、哺乳期內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不得辭退的情形。以沈巍當時的行爲,被認爲是患病或者喪失工作能力一點兒也不奇怪,而且給他發的工資是病假工資,並不是上班的全額工資。

單位給主動辦理了某些人挖空心思想獲得的病退,每個月領着病假工資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沈巍要是把時間和錢都花在畫畫看書上面,盡情地追求自己的愛好,這似乎也是不錯的生活。然而不差錢的沈巍老是改不掉撿垃圾賣錢的習慣,他後來的人生軌跡之所以偏離正常值變成四處流浪,也是因爲他這個習慣造成的。

因爲撿垃圾的習慣,沈巍受不了家人的態度,與1995年自己搬到外邊住了。可是住處不久總會堆滿垃圾,因爲異味太重被人投訴。再後來他搬到了浦東的老家,在自己家堆放廢品倒是沒人投訴,可是後來老房子被拆了。家人不得已給他安排了一個住處,沒多久再次被鄰居投訴或者驅趕。實在沒辦法,沈巍乾脆斷絕了和家人的關係,直接到街頭流浪了。

到這兒其實大家也差不多明白了,這位當紅的“沈大師”其實是個上海土著,不缺錢也不缺房,僅僅因爲自己撿垃圾的不體面習慣,導致家裏、小區、出租屋、單位這些地方全都容不下他,而他似乎也不想妥協,主動脫離家人和社會的關係,去公園、立交橋等流浪人士出沒的地方生活。

沈巍的生活就此變成了一邊撿垃圾一邊買書的狀態。這種日子日復一日,居然就過去了26年,或許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但是這確實是最適合他的生活。可能在那些颳風下雨寒風刺骨的日子裏他會懷念家裏的溫暖,但是想想多年來因爲撿垃圾而遭受到的歧視和待遇,他又倔強地選擇跟那一切對抗,直到他突然就變紅了。

一個比流浪漢和乞丐還邋遢的老人,手捧《左轉》《了凡四訓》《詩經》等這些傳統典籍,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的形象,確實很容易讓人感到驚訝,也很容易讓人肅然起敬。他表達的內容和他的個人形象反差實在太大,而這種巨大的反差我們國人卻是熟悉的,也是容易接受的。

爲什麼這種反差我們熟悉呢?中國人有一種“俠客夢”,廣泛存在於舊社會中下層的心裏和夢裏,因爲遭受了太多的壓迫和艱難,他們幻想着有一個身懷絕技的俠客可以除暴安良解救蒼生。而且這個俠客不是王公貴族,他需要誕生在他們那個階層或者更低的階層,身份和職業也要比較特殊,因爲正常的職業和身份就是他們自己,無法達到他們的期待,最後和尚、老道、乞丐等這些特殊羣體就出場了,他們被幻想成了的高手,出現在民間傳說裏。

與其說小說家在虛構武俠故事,不如說他們只是對大家的幻想進行了文學化的整理,更加有利於傳播;然後導演和演員再把大家的幻想進行了可視化的實現。類似的內容在我們在影視作品裏都出現好多年了,一個身懷絕技的乞丐幹掉一身光鮮的大內高手,總是讓人有快意恩仇的感覺。在小視頻這個風口上,沈巍“大師”突然出現在了大家的手機屏幕上,完美地演繹了這種幻想。

這些年因爲信息的爆炸性傳播,出現了很多水平參差不齊的文化大師,他們雖然在出賣知識和文化,但是內容的水分也不小,這一點常常被人吐槽。另外這些人富裕的物質生活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就跟普通階層之間產生了階級矛盾和貧富矛盾,直接表現成了牴觸心理。可是國人骨子裏又是崇尚知識和文化的,於是大家就像期待武林高手一樣,期待有個文化屆的大師可以站出來挑戰權威,滿足大家的幻想,這個人就是沈巍。

我們國家雖然面積大資源豐富但是人口也多,平攤到每個人頭上就所剩無幾了,這個就產生了一種焦慮感。而且我們又從小被告知要出人頭地一直往上爬,於是不管有沒有理想大家都變得很忙。全國上下忙成了一個全民逐利的狀態,慢慢地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東西。讀書的人少以及讀的書少,纔會引發了對“沈大師”的追捧,那些追捧“沈大師”最厲害的人,往往是讀書最少的人。

還好沈巍是一個思路清晰心中有數的人,他親口說了:自己不是大師,能創造並且形成知識體系的纔是大師,他只是把別人的東西拿來用而已。這話說的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完全是一種“當事者清而旁觀者迷”的狀態。至於那些舉着手機心懷鬼胎蹭流量的圍觀者,本文不會給他們留下一個段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