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園環節,教師的工作量較大,而該環節的時間則較短。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組織幼兒進餐,收拾碗筷、桌子和地面,幫助幼兒整理服裝,組織幼兒的餐後活動,等待家長接人等活動。該環節的常規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引導幼兒根據實際情況制訂離園常規

離園環節的活動較多,容易出現混亂的局面,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根據實際情況制訂離園活動的常規,這樣的常規更能讓幼兒接受。

2、組織多樣化的活動,滿足幼兒自由選擇活動的需要

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在離園前大多組織幼兒看電視、看圖書、聽故事或玩桌面玩具等,活動形式過於單一。時間長了,幼兒也會感到單調。因此,在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安全意識的前提下,可以組織多樣化的離園活動,滿足幼兒的需要。

3、善用賞識教育,滿足幼兒成就感的需要

離園環節時幼兒在園的最後一個環節,應該是一個幸福的環節。幼兒結束了一日的學習和生活,帶着期望等待家人的到來。他們希望能在家人來接時“炫耀”自己今天的成就,這是成就感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不僅能穩定幼兒的情緒,也有利於幼兒對自身行爲的剋制,減少離園環節的違規行爲。

幼兒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教師的評價。因此,教師要拋棄傳統“好孩子”的觀念看待每個幼兒,每個幼兒都會有自己的閃光點,關鍵看教師是否用心去發現。

幼兒的成就感也受同伴評價的影響。因此在離園環節可以讓幼兒誇誇同伴,想一想今天誰表現最棒,誰進步了,然後說一說自己想讚美誰,讚美他什麼。這樣的強化不僅有利於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有利於幼兒間親密情感的建立,有利於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

4、針對不同的年齡段,有針對性地開展離園常規教育

幼兒的年齡特點不一樣,在離園環節出現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小班幼兒主要是受情緒的影響,不能愉快地等待家人來接,也無法安心參與活動,自我整理的意識差。而中大班幼兒隨着年齡的增長,自我服務能力增強,但任務意識還較差。因此,不同年齡段的離園常規教育的重點應有所不同。在小班,應側重於幼兒安全感的滿足,側重於整理能力的培養及安全意識的教育等。在中班則應注重自主和獨立能力的培養,如主動對教師和同伴說再見,能自己記住需要帶回家的東西,並嘗試學習傳遞消息等。而到了大班則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合作與自我服務精神,如做好值日生工作,有自我服務的意識,願意爲他人服務等。

5、消除幼兒的緊張感,引導幼兒逐漸實現自我管理

在離園環節,年齡越小的幼兒越渴望遇見到家人,心理着急,即使教師安排了離園前的活動,也無心參與。另外,教師在離園環節的緊張及對幼兒的催促,也給幼兒帶來了極大的緊張感。離園環節應該是幸福的,因此教師要幫助幼兒消除緊張感,保持幼兒情緒上的愉悅感。在離園環節的各項活動中,不主張爲了趕時間而不停地催促幼兒。

6、允許幼兒的約定,讓幼兒對明天的來園充滿期待

離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它不僅是一天的結束,更是今天、明天的連接點和中轉站。在離園時正確的教育,不經能幫助幼兒儘量避免違規行爲的出現,更能讓幼兒對當天的在園生活產生留戀感,有利於幼兒在第二天帶着愉快的情緒來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