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2日

“庫爾斯克”號潛艇沉沒

1

2000年8月12日,13點16分。

科列斯尼科夫大尉摸出一張紙,找到了一支筆,決定寫一封信。

信的開頭,是這樣的:

“奧利佳,我愛你!

請你不要太失望。現在是13點16分,所有在6,7,9艙的船員都已經轉移到了第9隔斷艙,這裏一共有23個人。

我們決定在這裏等待救援,因爲我們中間沒有人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逃出去!

奧利佳,我愛你。

請不要太難過。

向加琳娜·瓦西里耶夫娜問好,向親人們問好。

……”

這時候,忽然燈光全暗了下來。

整個電力系統停止工作了。

四周陷入了令人絕望的黑暗。

2

時間倒退2個小時。

2000年8月12日,上午11點29分。

位於巴倫支海附近的挪威卡拉謝克地震觀測臺,檢測到了一次海底地震。

巴倫支海(Barents),位於挪威與俄羅斯北方。名字的意思不是“支海”,而是爲紀念在該海域病逝的荷蘭航海家威廉·巴倫支(William Barents)

根據測得的地震報告顯示:此次地震的震源位於俄羅斯一側,振幅爲1.5級。

2分14秒之後,工作人員又監測到了一次地震。

這次地震來自同樣地域,但振幅達到了4.2級,明顯比前一次要大。

第二次的震源中心點,離第一次的震源中心點大概移動了500米左右的距離。

這就讓地震觀測臺的工作人員感到疑惑了:

難道,震源中心點會自己移動?

3

時間再倒退半個小時——8月12日上午11點。

此時,龐大的俄羅斯“北方艦隊”在巴倫支海的“軍事演習”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北方艦隊”是蘇聯時期五大艦隊中實力最強的艦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北方艦隊”,雖然實力有所下降,但依舊是五大艦隊之首。剛剛上任不久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在前不久強調:

“俄羅斯要在新的國際秩序中發揮作用,就必須擴大自己的海軍規模。”

在這樣的背景下,“北方艦隊”在巴倫支海的這次演習,被外界視爲俄羅斯重振軍威的一次重要動作——俄羅斯要表明自己是軍事強國,不允許美國和西方國家擠壓自己的崛起空間。

11點20分,作爲“北方艦隊”中最璀璨的明珠——“庫爾斯克”號潛艇進入了離“北方艦隊”30海里的指定位置,按照演習計劃,這艘潛艇應該發射一枚練習魚雷。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以二戰蘇德戰爭中著名的“庫爾斯克會戰”名字命名,屬於949A型艇,是蘇聯/俄羅斯的第四代巡航導彈核潛艇,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術核潛艇之一。全艇裝備了兩座核反應堆,並配備了18枚反艦導彈,24枚巡航導彈,30顆9米長的魚雷,專門用來攻擊航空母艦,曾被俄羅斯媒體譽爲“航母終結者”,被認爲以一艇之力,可以摧毀一支航母編隊。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1994年5月下水,1995年1月正式列入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

11點24分,本次軍事演習的總指揮波波夫向“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下達了命令:向“亞歷山大”號軍艦發射一枚練習魚雷。

但幾分鐘後,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由於軍事演習的各個環節一環扣一環,“庫爾斯克”號忽然陷入“沉默”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就連演習的總指揮波波夫也沒有太放在心上。由於一直沒有收到“庫爾斯克”號的信息,他認爲可能是這艘潛艇的通訊設備出了問題,就下令每隔30分鐘就聯繫一次“庫爾斯克”號。

然而,直到下午演習結束,仍然沒有任何來自“庫爾斯克”號潛艇的消息。

大家此時都知道:肯定出事了。

4

“庫爾斯克”號失去聯繫的消息,瞬間就傳遍了全世界。

這樣一艘世界級的先進核潛艇失去聯繫,肯定會引起軒然大波。更何況,“庫爾斯克”號是一艘核動力潛艇,艇上載有兩個核反應堆,萬一發生核泄漏,將造成巴倫支海海域的大面積核污染。

而挪威卡拉謝克地震觀測臺提供的兩次海底地震監測報告,更讓人對“庫爾斯克”號潛艇的失蹤原因基本心裏有數——潛艇肯定發生了爆炸。

一時之間,傳言四起:

一則號稱來自俄羅斯海軍內部的消息稱,是美國的潛艇撞沉了“庫爾斯克”號,而“肇事潛艇”的名字似乎也被翻了出來:當時就在巴倫支海負責監視行動的美國的“孟菲斯”號潛艇;

另一則傳言稱:“庫爾斯克”號潛艇上發生了譁變,衝突導致了爆炸;

車臣的一家通訊社乾脆宣稱,爲了支持車臣的反政府武裝,一名“庫爾斯克”號的艇員炸燬了潛艇;

而此時,最心急的莫過於俄羅斯海軍。

8月12日下午,俄羅斯“北方艦隊”參與演習的艦隻就開始了大規模搜尋。8月13日,“北方艦隊”的所有軍艦一律關閉發動機,開動全部聲吶設備,試圖捕捉到來自“庫爾斯克”號潛艇的發動機聲音。

但是,巴倫支海的海平面以下,一片寂靜。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也開始紛紛出動潛艇,開始搜尋“庫爾斯克”號——這也是讓俄羅斯海軍心焦的一個原因:

“庫爾斯克”號不是一艘普通的核潛艇,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潛艇之一,它的外層錶殼吸音技術、配備的“花崗岩”超音速巡航導彈和“風暴”高速魚雷等,都是當時俄羅斯的最高等級軍事機密。

也正是因此,俄羅斯從一開始就堅持本國力量進行搜救。

“庫爾斯克”號

在“庫爾斯克”號失去聯繫後的近30個小時後,俄羅斯海軍派出的“警鐘”號微型潛艇,終於傳來了一個確切的消息——

在巴倫支海海平面108米以下,發現了“庫爾斯克”號——它像一支鋼筆一樣,呈60度斜角,插在海底的黏土層裏。

“庫爾斯克”號確實沉沒了。

而伴隨着這個消息之外,還有一個讓人心跳加速的消息——

“警鐘”號微型潛艇在圍繞“庫爾斯克”號周圍進行聲吶探索的時候,聽到了來自潛艇尾部第九隔離艙發出的有節奏敲擊聲。

潛艇裏還有幸存者!

5

8月14日,俄羅斯電視臺對外公佈了“庫爾斯克”號沉沒的消息。

與此同時,外界也都知道了“潛艇內部可能還有生還者”。

參加軍事演習的“庫爾斯克”號全艇官兵一共118人。按照“庫爾斯克號”的設計,即便潛艇上的製氧機因爲發生故障停止工作,潛艇內的氧氣也可以供100多名官兵支撐10天。

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說法:潛艇內部如果發生爆炸,會不會有海水灌入?爆炸引起的大火,會不會大量消耗氧氣?爆炸本身是不是就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

俄羅斯海軍也確實爭分奪秒地投入了搜救:自8月15日開始,派出了四臺救援裝置,在“庫爾斯克”號失事地點進行了輪流救援。然而,救援裝置前後一共7次試圖對“庫爾斯克”號第九隔離艙的逃生口進行對接,卻全都失敗了。

這裏面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海底水流湍急,給救援帶來比較大的困難;

第二,“庫爾斯克”號艇體本身呈60度角傾斜,對接難度加大;

第三,由於發生爆炸,第九隔離艙的逃生口已經嚴重變形,很難對接上。

其中有一次,救援人員其實已經將實現了與第九隔離艙逃生口的對接,卻因爲接口變形而無法實現密封,進而無法抽出隔離艙內的海水,只能宣告失敗。

“庫爾斯克”號內部構造圖,第九隔離艙位於潛艇尾部

到了8月15日,離“庫爾斯克”號發生事故已經過去了60個小時。

潛艇內官兵生存的希望已經越來越渺茫,而俄羅斯政府方面遭受的各界壓力也越來越大:

有沒有隱瞞真實情況?爲何救援進展緩慢?爲何拒絕外國搜救力量?

當時48歲的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才5個月不到,在憤怒的“庫爾斯克”號官兵家屬面前默然不語,只能接受指責。而在面對西方媒體關於“庫爾斯克”號採訪的時候,普京只回答了三個字:

“它沉了”。

當時普京接受新聞媒體採訪

8月15日夜,俄羅斯意識到單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搜救工作了,於是被迫同意英國和挪威加入搜救。

然而,經過一系列的耽擱和趕路,英國和挪威的搜救力量在8月20日纔到達失事海域。

挪威的潛水員隨即下潛到了下沉的“庫爾斯克”號潛艇旁,最終用盡一切辦法,打開了第九隔離艙的逃生門。

隔離艙裏早已經灌滿了海水。

“庫爾斯克”號全艇118人,沒有一人生還。

“庫爾斯克”號出發前一週,攝影師拍攝的艇上官兵

6

8月2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全國降半旗。

然而,當俄羅斯舉國陷入悲痛之際,還有一個重大問題沒有解決:

8月12日的這一天,“庫爾斯克”號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辦法只有一個:把“庫爾斯克”號打撈起來。

這是一項無比浩大的工程,即便對於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來說,也不是在短時間裏能夠做到的。

2001年7月9日,在“庫爾斯克”號沉沒將近一年之後,俄羅斯花費7000萬美元,動用3000人力,與荷蘭一家打撈公司合作,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打撈技術,開始對“庫爾斯克”號進行整體打撈。

在進行打撈的三個多月時間裏,俄羅斯“北方艦隊”對巴倫支海的相關海域實行了全面警戒,從空中的直升機到海面的軍艦再到海底的潛艇,俄羅斯宣佈:“庫爾斯克”號失事海域,就是軍事禁區,其他國家艦隻一律不準進入。

2001年10月22日,滿目瘡痍的“庫爾斯克”號終於被打撈出水。

“庫爾斯克”號被打撈出水(在發生事故的3個月後,已經有部分遇難官兵的遺體和遺物被打撈上來)

潛艇殘骸隨即被送入俄羅斯一個祕密軍港進行事故調查——一個專門的調查委員會已經成立了。

經過專家對潛艇內部的殘骸分析以及“黑匣子”等相關證據的取證,“庫爾斯克”號當年失事的原因,終於慢慢浮出水面。

7

時間再回到2000年8月12日上午11點24分。

當時,“庫爾斯克”號得到了授權命令:向“亞歷山大”號軍艦發射一枚練習魚雷。

當時,“庫爾斯克”號潛艇的艇長利亞欽上校隨即下令:將潛艇上浮到潛望深度,升起潛望鏡和天線,打開電子偵查設備,準備發射。

而悲劇正是從此刻開始的。

利亞欽艇長不知道的是,潛艇的第四發射管中的那枚訓練用65-76型魚雷由於一個焊點的問題,魚雷內部的過氧化氫正在發生泄漏——高濃度過氧化氫接觸金屬或鏽跡後就會分解成氧和蒸汽,同時釋放出超高熱量,體積同時會擴張5000倍。

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研發出的改進型65-76型魚雷。該魚雷相對前代產品有兩大突破:第一,創造性地採用過氧化氫高能燃料和大功率泵推裝置;第二,採用557千克的大數量高性能烈性炸藥,魚雷破壞威力大。而這兩點,也成了“庫爾斯克”號遭遇厄運的原因

當利亞欽艇長下令發射的時候,這枚魚雷泄漏的過氧化氫,與一塊金屬鏽斑發生了接觸。

正要出膛的那枚魚雷,隨即發生了爆炸。

爆炸讓這個艙位的官兵瞬間就失去了生命。而這場爆炸雖然不至於太過兇猛,但導致助推煤油箱破裂,瞬間就引發了大火。大火使得艙內溫度不斷升高,很快達到了400攝氏度。

其他7枚攜帶彈頭的65-76型魚雷在高溫的炙烤下,也達到了自己的爆炸臨界點——0.2秒之內,7枚威力巨大的魚雷同時爆炸,產生了大概相當於4.5噸TNT炸藥的威力。

“庫爾斯克”號潛艇瞬間就被撕裂出一道大口子,海水倒灌。而爆炸的衝擊波在短時間內就炸燬了各個隔離艙的鋼製隔離板,殃及全艇。

全艇大多數的官兵,在這場爆炸的第一時間就已全部被奪去生命——指揮艙的軍官甚至沒有任何時間發出任何警報。

但是,確實有23個官兵,躲過了兩場爆炸,最終逃到了艇尾的第九隔離艙。

“庫爾斯克”號被打撈出的殘骸

8

關於倖存的23名官兵的信息,外界是通過一封信瞭解到的。

這封信,是潛水員從第九隔離艙打撈上來的。

執筆者,就是科列斯尼科夫大尉。

科列斯尼科夫大尉(中)生前和父親(左)以及一名戰友合影

當時,科列斯尼科夫大尉逃到第九隔離艙後,預感到這次凶多吉少,於是找到了紙和筆,迅速寫下了一封短信。

科列斯尼科夫大尉已經在“庫爾斯克”號上服役五年,在2000年4月剛剛結婚。

而這封信,成了他寫給新婚妻子奧利佳的遺書。

正是因爲科列斯尼科夫大尉的這封遺書,外界才知道,在大爆炸發生後,“庫爾斯克”號上確實有23名官兵死裏逃生,聚集到了第九隔離艙等候救援,而敲擊艙壁的聲音,也是他們發出的。

而那封在最後時刻寫下的信,內容是這樣的:

“奧利佳,我愛你!

請你不要太失望。現在是13點16分,所有在6,7,9艙的船員都已經轉移到了第9隔斷艙,這裏一共有23個人,我們決定在這裏等待救援,因爲我們中間沒有人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逃出去!

奧利佳,我愛你。

請不要太難過。

向加琳娜·瓦西里耶夫娜(岳母,饅頭注)問好,向親人們問好。

……

清晰的文字到這裏忽然中斷了。隨後的一段文字,顯得非常潦草且歪歪扭扭,但後來看到遺書的遺孀奧利佳說自己看得懂,後面的一段文字是:

“15點45分,這裏是一片黑暗,但我試着摸着寫。

似乎機會已經不多了!

大概也就10%到20%,我們希望有人能看到這封信,這是我們現在9號隔斷艙內全體人員的名單!

我們現在要試着出去,別放棄希望。

此致!”

科列斯尼科夫大尉的遺書。(圖片來源:新浪博客“弘業寶貝”)

在灌滿海水的第九隔離艙內,搜救人員發現了各種被打開使用過的救生設備,證明這23人已經用盡了一切方式自救——根據事後的推測,他們在隔離艙大約存活了30小時左右。

但是,在氧氣耗盡之前,他們還是沒有等來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公衆擔心的“核污染”並沒有發生,因爲“庫爾斯克”號上的兩個核反應堆在被打撈上來時,是處於關閉狀態。

那恐怕是這場災難全過程中給人的唯一一絲寬慰:

在災難爆發的瞬間,有人第一時間關閉了反應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