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石阙34座,嵩山汉阙居其三(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其余主要为个人墓阙,作为仅存的国家级祭祀建筑用阙,中岳汉三阙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汉三阙作为极少的汉代建筑遗存,造型朴拙,既具有石构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屋顶等细部上反映了木构建筑的若干特点,阙上的画像和铭文十分精美,三阙之上200余幅形态夸张,富有浪漫气息的画像,是雄大深沉的汉代艺术的集中反映。汉三阙的建筑形式和画像内容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中岳汉三阙不仅反映了阙与太室祠、少室山庙、启母庙的位置与环境关系,而且可以作为探究早期礼制建筑形制的依据。虽然中岳庙经历了自汉代至清代的复建、修缮,但是太室阙与中岳庙阙庙结合的建置、造阙的形式、画像内容与营造技术,突出地反映了汉代礼制建筑的初创制度。阙与神庙轴线基址关系的形成,汉三阙为中国唯一的现存例证。

【 太 室 阙 】

太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为东西两阙,间距6.75米,相对如门,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阙身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出檐的四阿顶,为石质仿木结构,东西两阙分别由母阙和子阙组成,各通高3.96米、长2.13米、厚0.7米,子阙比母阙低1.31米。阙身四周雕饰有反映汉代社会风俗和信仰的画像,保存较好的有50余幅。

位于中岳庙“名山第一坊”前500米处,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防止太室阙遭受人为和自然损坏,当时的中岳风景区整建会为其修建了5开间硬山灰瓦顶砖木结构的保护房,成为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处民国年间的文物保护设施。

最早对“石阙”进行“保护”的是民国时期国民党第十三军第八师师长李全。1936年夏天,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和董作宾一起来登封考察。在地方官的陪同下,两位学者小心翼翼地穿过庄稼地来到“太室阙”前,端详“石阙”上的“汉书”感慨万千。两位学者深为“石阙”被自然风雨的侵蚀和人为损坏而惋惜。因为那上面有的地方残留着打磨的痕迹,以及一些类似于“到此一游”等拙劣的刻画。刘敦桢喃喃自语:“该盖房,保护起来!”

1942年便有了一栋砖圈洞式的保护房。三阙之中,只“太室阙”被囿于其中。保护房盖起来没多久,突然塌了顶,砸落阙顶的出檐。“太室阙”被“保护”起来的命运像一位美少妇,外伤使她的头部留下了一块永恒的疤痕。

1953年,人民政府修整“太室阙”的保护房时,“少室阙”、“启母阙”也被囿于“壳中”。“嵩山汉三阙”屹立于旷野的风采,只能在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图片上领略。

因太室阙保护房历史不足百年,但已经破败,对其加以保护还是全部拆除重建新保护房,一度引发国内文物界争论。2007年2月,国家文物局巡视员郭旃就此问题专门向设在法国巴黎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总部专家征询意见,该保护房被认为是“保护文物的文物”而应予保护。2007年2月25日至26日,国家文物局领导、专家在考察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时,明确要求“要保留民国时期修建的太室阙保护房,不要随意拆除”。

根据国家文物局领导意见,2008年的维修工程主要修补了房顶漏雨、坍塌部分,更换了部分糟朽、断折的椽子,并且检修了局部变形的屋檐,清除了保护房后堆积的土石垃圾等,在维修的同时确保了民国时期原有建筑风貌。

登封市文物工作者宫嵩涛曾说:“太室阙是中岳庙的象征性大门,太室阙保护房作为民国时期文物保护设施的孤例,对研究民国时期的文物保护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本身也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延续。

太室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阙顶用石块雕成"四阿"顶(庑殿顶),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技法,浮雕有百戏、狩猎、斗鸡、铺首衔环等浅浮雕图案60余幅。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之一。

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共砌成八层,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西阙有隶篆参半的铭文,记述造阙的经过,上书"元初五年四月阳城□长左冯诩万年吕常始造作此石阙"等字。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车马出行、马技、剑舞以及动物等画像五十余幅,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面。

保存较好的画像有50幅,内容为车骑出行、马戏、倒立、斗鸡、舞剑、龙、虎、犬逐兔、熊、羊头、鲧、龙穿壁等,题额刻在两阙南面上部,阳刻篆书,仅存"中岳太室阳城"6字。

所谓阙,就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没有横额,作为道路使用。据《诗经》记载,这种建筑物早在周代就有,阙的用途主要表示大门,它是象征性的大门,城阙可以登临辽望,察看敌情,宫阙和城阙因建置在交通要道上,悬挂布告、法令,昭示国人。庙阙也叫神道阙。

太室阙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时期,阙身四面雕有人物、动物、建筑物等50余幅画,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另有隶篆铭文。少室阙在登封县城西6000米处的少室山下,阙上铭文叙述了大禹在古时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启母阙在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在阙的东北面,耸立着一块几丈高的石头,名为"启母石"。相传大禹治水之事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施展法术,让禹成为一个开山凿渠的大力士。

【 启 母 阙 】

位于登封市城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万岁峰下,为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

启母阙北190米有一处开裂巨石,即“启母石”。据《淮南子》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启,故后世流传有“闻鼓饷夫”的故事。汉武帝游嵩山时,为此石建庙,今庙已不存。东汉延光三年(124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建神道阙,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名开母庙、开母阙。

启母阙结构与太室阙同。西阙现存高3.17米,东阙现存高3.18米,阙门间距6.8米。西阙阙基为两层长方石板,下层石板较大而薄。阙身用长方石块垂直垒砌在阙基上,共7层,总高2.75米,每层用石2~3块。最上层的石块雕作斗形,上承托阙顶,下呈斜角与阙身垄相连。阙顶残毁过甚,残存部分在阙身上部东侧,雕作四阿顶。顶的上部雕瓦垄、垂脊,四周雕柿蒂纹瓦当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阙顶正脊已毁。

阙上有两方阙铭,皆在西阙北面。一方为启母阙铭,一方为堂溪典嵩高庙请雨铭。启母庙阙铭,篆书,内容分两部分,前12行为题名,满行7字;后24行为四言颂辞和仿楚辞体裁的赋,满行12字。阙铭的前一部分,回顾中国古代一次触目惊心的特大洪水,鲧因用堵的方法进行治理失败而丧生;禹吸取教训改用疏通河道排洪泄水的方法,终于成功。赞颂因为征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可贵精神,以及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秦王朝的统一,禹和他的事迹逐渐埋没无闻的经过。后一部分着重叙述汉王朝的圣德广布天下,在这里兴祠庙祭祀神明,上天的灵应显示了种种瑞兆,风调雨顺护佑了百姓,为此立阙刻铭,使光辉业绩传之干秋万代。

堂溪典嵩高庙请雨铭,在启母阙铭下,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刻。隶书,计18行,行5字。前6行已泐毁,“其言惟何”后也不存,现存11行,共55字。

铭文间隙处及其他石块上浮雕人物画像、幻术、骑马出行、斗鸡、驯象、吐火、进谒、倒立、饮宴、日御羲和、启母化石、夏禹化熊、郭巨埋儿、月宫、蛟龙穿环、犬逐兔、果下马、蹴鞠、鹤叨鱼、虎扑鹿、孔甲畜龙等画像70余幅。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便包括我们今天介绍的启母阙。由此可见,启母阙实乃中华古建筑文化之瑰宝,值得被后人参观学习。

【 少 室 阙 】

少室阙位于河南登封城西五公里少室山下,少室阙为中岳汉三阙之一。汉三阙,又称东汉三阙,是登封市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

石质“汉书” 汉风流韵千余年

少室阙是少室山庙的神道阙,坐南朝北,在一片果园内,本是一个应该屹立于旷野之上以显起雄伟的建筑,但为了很好地保护它,少室阙被玻璃大厅以罩之,隔玻璃墙观之,得以见全貌。

啥是阙?文化专家解释说,它是通往宫殿、祠庙这类建筑物的象征性的大门。通俗地说,少室阙就是少室山的象征性大门。

阙是礼制建筑,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它是华表的前身,象征着等级的尊贵,标志着进入尊严之地的尊严之门。

该阙据《汉书·地理志》载,少室山庙始建于汉武帝时,安帝时又在庙前建阙。其造型和结构与太室阙相同。东西两阙相对而立,正面朝北。正阙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顶部用巨石雕成四阿式;副阙象征着围墙,顶部为半个四阿顶。阙北面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阙南面的隶书题铭大部分都已剥落,漫漶不可辨识。阙壁有浮雕狐逐兔、赛马、蹴鞠、兽斗、斗鸡、马戏、玄鸟生高、四灵、羽人、双龙穿璧、车马出行、铺首衔环及山水等画像约70幅。

汉三阙组成它的每一块石头与上面雕刻的图画都被作为历史文化研究的瑰宝,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是中国1961年3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阙上铭文叙述了大禹在古时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说唐尧时,洪水滔天,一片汪洋,不知淹死了多少人畜。禹继承父业治理洪水,在今登封告成一带治水,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精神,如今,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室阙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始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少室山庙现已无存。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其结构和太室阙基本相同。少室阙东西两阙间距7.60米,相对如门,是少室山庙的象征性大门。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各长2.12米,厚0.7米。阙身画像剥蚀较为严重,保存较完整的有60余幅。其中具有突出价值的画像有马戏、月宫图、蹴鞠等。阙铭为篆书,刚劲俊逸,和启母阙铭风格相同。

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

少室阙的画像在汉三阙中是保存最多和最完整的。少室阙上现存画像70多幅,太室阙50多幅,启母阙60多幅。少室阙上的画像清晰程度高,文物价值高,尤可称道的是马戏图、狩猎图、女子蹴鞠图,另外还有不少驯象图、宴饮图、进谒图、拜谒图、车骑出行图等。狩猎图上前面一人乘马飞奔,回首张弓射箭,后面一人在马上弯弓追逐一只中箭惊逃的梅花鹿,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女子蹴鞠图上,两个女子在蹴鞠,旁边有其他女子在观看,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个女子跃身而起,侧脚一踢,动作之优美,场面之激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幅蹴鞠图比启母阙上的蹴鞠图完整,也更具观赏性。我国在申请奥运会主办权时,曾向国际奥委会展示了蹴鞠图,在证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国的同时,吸引了国际奥委会官员的眼球,当即轰动了世界。

三年的时间

近百次游学活动

集结了数千人行走的力量

跨越全国五百多个历史文化景点

在这里,和历史讲坛在一起

与历史来一次亲密接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