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的電影,於1989年在多倫多上映。電影講述一羣年輕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認識自我、敢於反抗、追求夢想的故事。

《死亡詩社》自我覺醒對於青年來說是一件必須的事情

威爾頓預科學院是一所傳統守舊、注重紀律的學校,新學期迎來新的文學老師基汀,上課的方式一反常規。他讓學生看校史樓裏的照片,聆聽死者的聲音,領悟人生,把握當下;上課的時候站在講臺上,告訴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帶領他們在院子裏行走,感受步伐,來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人生節奏···基汀自由的、充滿人性化的教導使學生深受感染,但是校方很反對。學生們違反學校禁令在一個山洞裏建立了“死亡詩社”朗讀詩歌,討論人生。但是不久小組被發現並遭到學校的強烈反對。

基汀的學生尼爾熱愛表演,遭到父親的阻止,並被告知將爲其轉學,溝通無效之後,尼爾在絕望中自殺。小組成員之一卡梅隆向學校出賣了詩社成員,校方逼迫詩社成員簽字將尼爾之死的責任推給基汀老師,逼迫他辭職。

在基汀老師走的時候,正在上課的學生站上課桌,說出“哦,船長,我的船長”,向老師致意。

02

基汀老師他的第一節課上,在校史樓內讓學生讀羅伯特•赫裏克的詩句:

及時採擷你的花蕾

舊時光一去不回

今日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日便將凋謝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old time is still a 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will be dying.

看着牆上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少年們意氣風發,好像還是擁有着整個世界,但是正如基汀所說,已變爲花下之塵。這個片段看起來實在是不寒而慄,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屏幕內外還是差不多的年紀,但是百度了一下,這部電影的少年們都已經變成了鬍子拉碴的大叔,一下子就感受到時光流逝的殘忍。突然覺得人生很緊迫,人生不過百年,倉促之間,怕什麼都沒有做的好就變成花下之塵。

記得看過一個短片,有一句話印象深刻“經過調查,人在臨終之前感到最遺憾的事情最多的不是曾經做過什麼,而是什麼事情沒有做。”

03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片段是基汀老師讓三個學生一起在院子裏走,開始三個人的走路的節奏不同,走着隨着大家的拍手的聲音三個人的步伐最終統一。

其實我們不可避免的要和別人相處,相處的過程中由於期待被認可,逐漸會趨同。這種趨同如果不是趨向好的方向,那麼就極其容易滑向危險的境地,這個時候不僅失去了好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自己的想法。

當個人生活在羣體之中,或許被認可感的需求無法避免,但是要始終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個體,在羣體之中,保持自己獨立的想法,堅定自己的信仰,永遠知道自己想要走什麼樣的路,這其實比所謂的認同感要重要的多。

“你們必須相信自己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別人認爲它很怪或者很討厭,哪怕一羣人都說那太差了。”

《死亡詩社》自我覺醒對於青年來說是一件必須的事情

04

尼爾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角色,他帶頭建立了新的“死亡詩社”,自信熱情有領導力,看起來就是那種會有非常好的前途的年輕人。

《死亡詩社》自我覺醒對於青年來說是一件必須的事情

尼爾想要學表演但是父親固執的想要尼爾學醫,甚至在演完話劇之後說要在第二天轉學,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尼爾選擇了自殺。尼爾死後,他的父親甚至還說是基汀害死了他的兒子,還不知反省,自己失敗的教育才是害死兒子的元兇。

基汀一直在教學生認識自我,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其實也教給他們要“聰明的反抗”,早在多爾頓違反校規而被罰時就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似乎是因爲強調的不夠明顯,導致這些學生在實際中屢屢碰壁,多爾頓受罰、尼爾赴死。

尼爾在終於明白自己想要做什麼之後遭到父親反對,其實每一次都沒有把話說得足夠清楚,選擇自殺前的夜晚,父親讓尼爾說,但是尼爾還是選擇沉默,但其實內心在進行最激烈的反抗。

如果告訴父親表演是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非做不可值得用生命去維護的事情,如果選擇迂迴一點的方式,再聰明一點的方式,真的爲夢想千方百計的嘗試,或許真的就可以爲夢想抗爭出一席之地,或許就能夠獲得一點點理解。

因爲性格太過懦弱太過善良,沒辦法反抗,沒辦法傷害父母的權威,也沒辦法放棄理想,最後,選擇犧牲自己。或許這種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夠悲壯夠決絕,但是對於死去的尼爾來說,是一件沒有收效的事情。

自我覺醒對於青年來說是一件必須的事情,但是覺醒的過程中,應該有迂迴的耐心,有足夠理智的方式。

要年輕的,不是激進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