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需求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也產生了大量的垃圾。在“垃圾圍城”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推進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減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已經刻不容緩。

尤其是在崇尚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垃圾中有很多物質可以被回收開發,加工後可以重新利用的資源,不僅可以替代對原有資源的消耗,也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廢物,還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

據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高翔宇博士介紹,目前的科技水平可以對垃圾採用物理、化學或是生物的方法,通過一系列工藝對其進行加工處理。一般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從這些廢棄物中提取一些可用的物質,另一個方向是打造一個循環,可持續的、更加經濟化的、系統的生產體系。

在垃圾問題亟待解決,回收利用急迫的需求下,也在倒逼垃圾的源頭管理,只有從垃圾產生之初就做好分類,才能讓垃圾回收變得高效,這也已經成爲人們的共識。

垃圾分類並不是新鮮事物,人們也都意識到其重要性,但是之前對垃圾分類都是靠人們自覺去執行,效果較差,也很難保證延續性。今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等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46個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7月起,帶有強制性的垃圾分類首先在上海實施,上海率先實施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了處罰的細則,雖然引發全民熱議,但卻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隨後北京也着力推動,力爭到2020年實現北京城市核心區垃圾分類全覆蓋。廣州也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

上海作爲我國的經濟中心,作爲GDP最高的地區,垃圾分類從上海起步試點,具有強烈的窗口和示範效應意義;

從上海開始,向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延伸,體現了重點一線城市的示範帶動作用;

再向其它地級以上的一、二線城市擴展,展現了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相互借鑑,逐步落實的途徑。我國也將走出一條由點及面,由城市向外圍擴展的垃圾分類網絡。

如果從城市功能樣態來看,垃圾來源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企事業單位,以及公共空間等等。其中公共場所的垃圾分類是一個棘手難題。比如各大展覽會、體育比賽之後產生的垃圾,除了要靠參與者加強自我修養,組織運營者更要想辦法解決。

之前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一場展會的結束,就是一個垃圾場的誕生”,生動而又殘酷地揭露了城市展會增多,會展業快速發展的背後高能耗、高污染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場足球比賽或演唱會結束之後,垃圾遍地的現象驚人,即便最近幾年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能夠自撿垃圾,但是做到將垃圾合理地分類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不過,我們相信隨着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隨着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隨着垃圾分類在中國主要城市的不斷落實,人們分類投放垃圾的意識也必將形成思維定勢,中國的垃圾分類也一定會實現的,也一定不比國外差。

關於垃圾分類,很多人想選擇學習日本、德國等國的模式,但因爲國情不同,國外的做法並不一定適合中國。比如日本就存在過於追求結果而犧牲效率,垃圾分類過程中浪費了大量人力等情況,我們不能只追求結果而不顧經濟的發展。

其實垃圾分類應該因地制宜,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方關於垃圾分類還有區別,比如上海與北京在溼垃圾(廚餘垃圾)與幹垃圾(其它垃圾)上就有細微差別。我們應該在瞭解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走出一條適合我們當前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垃圾分類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