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諺,是歌謠和諺語的合稱,一般都是短小精煉,便於傳頌。很多謠諺是特定社會環境的產物,反應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不僅具備文學價值,還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兩宋時期,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文人蔘與政治的意識也達到極高的程度,加之市民文學的興起,使得宋代的謠諺成爲我國曆代謠諺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其內容的文學性、廣泛性、深刻性等獨一無二。

歌謠諺語中的宋史:十三條謠諺看正史之外的兩宋歷史

清代杜文瀾《古謠諺》收集了大量謠諺

下面我們就透過一些宋代謠諺,來了解一下謠諺中的宋代歷史,這個絕對比正史更精彩,更生動。

1、文選爛,秀才半。

語出陸游《老學庵筆記》。

說的是北宋初,科舉考試內容側重於《文選》,所以文人都特意鑽研此書,只要熟讀《文選》,考中秀才的幾率極大。

歌謠諺語中的宋史:十三條謠諺看正史之外的兩宋歷史

陸游的《老學庵筆記》

這則諺語還有另一個相似的說法:

文選爛,秀才綠。

這句諺語出自《玉芝堂談薈》,這裏的是綠是指脫白着綠,殿試考中後,會賜綠袍,正式成爲進士。

到了南宋時期,文風轉變,“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土尤盛”,所以又新的民謠:

“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喫菜羹。”

所以科考中,詩文方面有導向,會讓考生低頭取巧。

科考中還有一些風趣的諺語。一些考生有志向,堅持不考中不娶妻,所有就有很多大齡青年。南宋紹興年間, 陳修考中時已經“年七十三,尚未娶”,宋高宗便將一個三十歲的宮女賜給他, 好事者大開其玩笑:

“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

2、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語出《東都事略》。

這是稱讚范仲淹(字希文)的,范仲淹爲官清廉,曾參知政事,主持慶曆新政,也曾主持西北軍務,抵抗西夏入侵,十分有威望。

歌謠諺語中的宋史:十三條謠諺看正史之外的兩宋歷史

范仲淹

《東都事略》還記載了一句民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是百姓歌頌韓琦和范仲淹的,兩人在西北抵抗西夏,讓西夏人聞之也敬佩不已,合稱韓範。

3、“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北宋重文輕武,而且朝廷經常在災年招募破產的農民、遊民入伍,使得軍人在社會的地位很低。軍人犯罪,會被在臉上刺字,這更傷害了軍人的自尊心,讓他們在社會上被歧視。所以有民謠道: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歌謠諺語中的宋史:十三條謠諺看正史之外的兩宋歷史

刺字 劇照

當軍人被壓制歧視,可想這個國家會是什麼樣子。

4、“閩蜀同風,腹中有蟲。”

語出《邵氏聞見後錄》。

歌謠諺語中的宋史:十三條謠諺看正史之外的兩宋歷史

洛蜀黨爭的兩黨領袖

北宋黨爭十分激烈,王安石時變法失敗後,保守黨內部也出現了著名的“洛蜀黨爭”,洛黨以道學家程頤,蜀黨領袖而是蘇軾,洛蜀兩黨雖然都反對主張變法的新黨,但是具體政見也是不同的,蘇軾並不是一味保守,對新黨的某些主張是認同的,於是洛黨就製造謠諺說:

“閩蜀同風,腹中有蟲。”

以閩蜀兩字各從蟲字,影射蜀黨和閩黨穿一條褲子。當時新黨多是南方福建人。

當然,這句諺語也可以說兩地文化風氣有相似之處。

5、三千索,直祕閣;五百貫,擢通判。

語出朱弁《曲洧舊聞》。

北宋徽宗時期,朝政腐敗至極,官職明碼標價進行買賣。當時“六賊”之一的王黼爲相,“賣官鬻爵,至有定價”,於是百姓作謠諺道:“三千索,直祕閣;五百貫,擢通判。”

6、打破桶,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

語出《宋稗類鈔》。

這是北宋末年百姓對童貫、 蔡京等“六賊”譴責鞭撻而產生的童謠。

歌謠諺語中的宋史:十三條謠諺看正史之外的兩宋歷史

用的是諧音,“桶”指童貫,“菜”指蔡京,只要除掉童貫、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這寄託了百姓剷除奸臣的美好想法。

然而現實是殘酷,還有一個童謠:

殺了茼蒿割了菜, 喫了羔兒荷葉在。

語出《獨醒雜誌》。“茼蒿”是指童貫,“菜”是蔡京,“羔”是高俅,除掉了這幾個,還有“荷葉”在。“荷葉”是指“何執中”,此人雖不似蔡京那樣奸惡,但與蔡京同時爲相,也太過迎合皇帝,粉飾太平。

又比如:金腰帶,銀腰帶,趙家世界朱家壞。

這是痛罵徽宗時期“六賊”之一的朱勔搜刮民脂民膏,敗壞了趙家江山,破壞了人們的美好生活。其實也是痛斥所有的貪官污吏和縱容他們的趙家皇帝,指出你趙家的江山就是被你任用的奸臣敗壞了。

痛斥奸臣貪官的童謠很多,也反應了那時朝政腐朽至極,百姓申訴無門,只能用歌謠形式發泄。

7、黃河災, 天水來。

語出馬端臨的《文獻通考》。

天水是指宋朝趙姓的發源地,這諺語是南宋孝宗年間北方還在流傳的,反應了北方中原地區的百姓對趙宋朝廷的希望,希望他們能光復中原,解救他們。

《文獻通考》還記錄了南方百姓的一則謠諺:

“兒孫死,鬧啾啾,也須還我一百州。”

說的是南宋孝宗末年,金國發生權力爭鬥,陷入內訌之中。南宋百姓認爲這是收復山河的大好時機,於是作此歌謠,可惜南宋朝廷卻無所作爲。

這兩條謠諺,反應了兩宋之際,南北方百姓對於收復失地的一致渴望。

8、蘇湖熟,天下足。

語出陸游的《渭南文集》。

這是形容兩宋經濟繁榮尤其是江南地區繁榮的諺語,我們的歷史書上在提高兩宋經濟重心徹底轉移到南方時,常用這個諺語。

歌謠諺語中的宋史:十三條謠諺看正史之外的兩宋歷史

兩宋經濟高度繁榮

9、燒香點荼,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

語出《夢粱錄》。

這首諺語,反應是宋代服務業的繁榮。富貴人家舉辦宴會時,會有專門的人負責專門的事情,點香的點香,上茶的上茶,掛畫的掛畫,插花的插花,分工明確,不需要主家勞累。

這句也是宋代經濟高度發達的一個體現。

10、“不養健兒,卻養乞兒;不管活人,只管死屍。”

語出陸游的《老學庵筆記》。

宋代重視公益性慈善機構的建設,在社會保障方面做得很好,這也是學界爲之點讚的地方。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建造諸如居養院、漏澤園、安濟坊、慈幼局、福田院等慈善機構時,更像是“形象工程”,花費巨大,卻無法給百姓帶來實際用處,反而因粉飾太平加重百姓負擔。

歌謠諺語中的宋史:十三條謠諺看正史之外的兩宋歷史

陸游畫像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記述道:“置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所費尤大。朝廷課以爲殿最,往往竭州郡之力,僅能枝梧。諺曰‘不養健兒,卻養乞兒;不管活人,只管死屍’。蓋軍糧乏,民力窮,皆不問,若安濟坊等不及,則被罪。”

地方官不問百姓實際民生,朝廷不問罪,但若弄不好如安濟坊等慈善機構,是要被問罪的。

11、都都平丈我,學生滿堂坐;鬱郁乎文哉,學生都不來。

語出《西遊遊覽忐餘》。

“社師讀《論語》,‘鬱郁乎文哉’,訛爲‘都都平丈我’,委巷之童習而不悟。一日,宿儒到社中,爲正其訛,學童皆駭散。 ”所以以有謠雲:‘都都平丈我,學生滿堂坐;鬱郁乎文哉,學生都不來。’”

這裏諷刺的是鄉學(社學)教育質量很差,一些不無學術的老師誤人子弟,竟然將“鬱郁乎文哉”讀成“都都平丈我”,等真正有學問的老師來糾錯,學生卻不信,都不來上學了。

歌謠諺語中的宋史:十三條謠諺看正史之外的兩宋歷史

宋代學校

這裏估計還有借教育普及藉機漁利的坑蒙拐騙的因素在裏面。

12、“家在臨安,職守京口。北騎若來,不降則走。”

語出《癸辛雜識》。

南宋京口守將洪起畏,在元軍入侵之前,曾在城內張榜明志道:“家在臨安,職守京口。北騎若來,有死不走。”

然而當蒙古人真的來時,他卻出城投降,將城池獻給了蒙古人。京口百姓怒而將他的話改爲:“家在臨安,職守京口。北騎若來,不降則走。”

這是百姓在諷刺他貪生怕死、出爾反爾的投降嘴臉。

13、江南若破,百雁來過

語出《玉堂嘉話》。

這是元朝文士王惲在《玉堂嘉話》記錄的一條民謠:“宋未下時,江南謠雲:‘江南若破,百雁來過。’”

這條民謠怎麼看都想精心編制的攻心歌謠,“百雁”諧音“伯顏”,他正是南下滅宋的元軍主帥,而且元軍南下時間正是有大雁飛來的秋季。

宋代的謠諺還有很多,比如關於風俗的、道德的、哲理的等。很多謠諺都能反應出深刻的道理。有些涉及政治的歌謠民諺屬於社會輿論的一種,則成爲了一種輿論工具,這樣的歌謠更能體現當時的社會環境,它背後所隱含的社會密碼、歷史內涵更值得我們探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