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防騙大數據

量子養生衣、防引力波輻射服、能量自然療法...一系列貼着高科技標籤的“僞科技”產品或騙局令人可笑又可氣。“僞科技”看似漏洞百出,卻總有不明就裏的人爲之埋單。究其原因,除了信息接收錯位、迷信從衆心態等,國民整體科學素養的欠缺也不容忽視。

(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正文共:2297 字

閱讀時間: 6 分鐘

題圖:網絡配圖

這些年,我國科技創新進展快速,但“李鬼”的泛濫,說明科學素養的提升工作依舊任重道遠。如何破解?唯有教育、科普和監管多措並舉,才能讓消費者擦亮眼睛,讓科技產品去僞存真。

你被“僞科技”產品忽悠過嗎?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3%的受訪者感覺現在“僞科技”產品多,86.3%的受訪者稱身邊有人被“僞科技”產品忽悠過。

近些年來,高科技日益改變着我們的生活,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煩惱——各種打着高科技名號的“僞科技”產品層出不窮,令人們難辨真假,頻頻上當。

量子、暗物質、引力波等高科技概念,成了噱頭和傳銷工具

不久前,潘建偉量子通信團隊又取得重大突破。意想不到的是,我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領域喜報頻傳,卻讓不法商家有了新的可乘之機,以量子科技概念包裝的產品屢見不鮮。

記者試着在淘寶網上輸入“量子”二字,便立即出現各種冠以量子科技概念的產品:量子養生衣,號稱植入了高頻量子芯片,能打通人體微循環,解決各種身體堵塞問題,提高免疫力,改善亞健康;此外,還有“功能強大”的量子水、量子襪、量子空氣淨化器、量子隱身衣、“包治百病”的量子醫療儀器...在“量子”概念的包裝下,一個個普通商品立刻“神奇”起來。

就連潘建偉院士也無奈地表示,自己有親戚曾上當,買過一個“量子掛墜”戴在胸前,認爲它每天能輻射出一些防癌物質,“一些商家蹭概念來欺騙民衆,這不是科學的態度。”(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暗物質、石墨烯、引力波等高科技概念也難以倖免。如“暗物質可以幫人暗中長頭髮、治脫髮”“古醫學能量自然療法,包括了最新科技的量子糾纏、暗能量的使用方法,能快速清理暗物質”“石墨烯內衣褲,能夠抗菌抑菌、吸溼排汗,具有低溫遠紅外線功能,永葆青春”“孕婦防引力波輻射服”...

高科技概念除了被用來包裝商品外,還被一些傳銷組織當成傳銷工具。披着高科技的外衣傳銷,比傳統傳銷隱蔽性、欺騙性更強,也更加難以識別。記者在網上檢索了一下,發現這類傳銷欺詐的案例還真不少。

比如,某“明星企業”,以研發製造機器人爲噱頭進行包裝,通過網絡傳銷的方式,從事以吸收資金爲目的的傳銷活動,短短數月吸引數百萬元資金。科技熱詞區塊鏈也被一些不法分子藉機炒作,或炒高幣值“割韭菜”,或以“虛擬幣”之名行“傳銷幣”之實,致使詐騙案件接連發生。

“僞科技”持續流行,是利用了人們對新科技的好奇和崇拜心理

其實,高科技概念被不法商家炒作濫用已久。早些年的核酸、超導、納米、基因治療等高科技概念都曾被熱炒一番。爲何不法商家如此偏愛高科技概念,又爲何總有一些消費者對此深信不疑?

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表示,這一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人們對新科學技術的好奇和崇拜心理。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大光則認爲,人們之所以輕信這些“僞科技”神器,實質上是科學文化認知出了問題。“國人科學素養的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隨着年齡增大,民衆科學素養水平下降的趨勢較爲明顯,這也使得中老年人羣成爲‘僞科技’產品瞄準的最大目標。”李大光說。(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隨着年齡增長,人的社交圈就會逐漸收窄、信息接收渠道減少,容易與時代脫節,因此被僞科普、‘僞科技’迷惑的可能性更高。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有着利益驅動的僞科普以假亂真,讓過去處於信息封閉狀態的人,很容易失去判斷力和辨別力。”李大光繼續解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糟粕也會產生誤導,“不法商人將高科技概念與偏方相結合,讓‘迷信’有了所謂的科學依據,危害更大。”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助理、副研究員魏紅祥也認爲,人們從小到大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觀念確實對科學普及影響很大,“有些‘僞科技’即使有權威專家解釋批駁過了,仍有人堅信。而且,許多人存在‘寧信其有’‘信則靈’‘隨大流’等心態,也使得‘僞科技’得以持續流行,花樣不斷翻新。”

關於危害,魏紅祥認爲,如果任憑“僞科技”概念被濫用,甚至會影響到國家對科技發展方向的決策。

要提升科學素養和加大監管力度,讓“僞科技”無所遁形

“僞科技”產品不斷“升級”,被利用的高科技概念也更加尖端,更加難以分辨,普通消費者如何鑑別真僞呢?

常進表示:“到目前爲止,暗物質的作用我們還無從得知,即使物理學有突破,也是應用科學、技術科學先行,然後纔是日常生活的改變。”專家們表示,目前量子科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與日用品還沒有任何關係,目前所謂“量子+生活”的產品,幾乎都是騙人的東西。在北京市科協舉辦的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揭曉活動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院士也曾對借量子概念炒作的“僞科技”產品進行了批駁。

當然,最終剝開“僞科技”的外衣,還需要在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和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等方面下力氣。

李大光說:“首先是要繼續加強科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進行生動講解,增強普通人辨別真僞的能力。同時希望科學家們能積極地參與科普,掌握話語權。”(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李大光還特別強調,提升科學素養,不能完全依賴科普工作。“對於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現階段能起到更大作用的,是學校教育。遺憾的是,不少人的學習動力往往是應付考試,而不是個人科學素養的提升,也不注重科學精神和思維的培養。”

專家也表示,相關市場監管部門也要與時俱進,加強與科技專家的溝通,及時依法嚴肅查處這些違法行爲。

內容來源:防騙大數據(FPData)綜合人民日報,特此鳴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