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列裝第四支部隊!但機身有一處遮擋嚴密引猜測

近期央視報道中國空軍列裝殲-20的第X支部隊-----空X旅(X湖)已經正式進入現役,照片上的機號62001的殲20隱身戰鬥機,鐵翼錚錚威風八面,就隸屬於這支有着赫赫戰功被中央軍委授予"王海大隊"榮譽稱號的英雄空軍部隊。

2018年11月12日,中國空軍副司令員徐安祥中將在紀念中國空軍成立69週年記者招待會介紹中國空軍發展路線圖,他說:

"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跨入戰略空軍門檻,初步搭建起'空天一體、攻防兼備'戰略空軍架構,構建以四代裝備爲骨幹、三代裝備爲主體的武器裝備體系,不斷增強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徐副司令這段話內容很多,與殲20有關的內容有2點。首先,徐副司令說2020年殲20戰機將成爲中國空軍骨幹。注意空軍骨幹一詞,多少架飛機才能稱得上骨幹一詞?如果到2020年只有幾十架殲20,肯定稱不起骨幹一詞。衆所周知,今天中國空軍至少1500架戰機,想在如此大機羣中扮演骨幹,至少也要有200架殲20。這是一般邏輯。其次,中國與西方不同,空軍副司令在記者招待會的發言是代表組織承諾,特別他是講2020年發展計劃,是以實際供需爲基礎的莊嚴承諾,絕對不是空口白話。如果他說的空軍骨幹一詞真像筆者說的一樣是200架,今明兩年中國每年至少要生產100架殲20,才能使殲20成爲名副其實的中國空軍骨幹。

中國空軍因爲作戰的需要分別有"小旅"和"大旅"之分,王海大隊屬於大旅。

目前還無法確定"王海大隊"所在的這個"大旅"是32架、還是36架。如果是增加一個大隊(8架),則每個大旅是32架;如果是維持三個大隊,每個大隊增加一箇中隊(4架),則每個大旅是36架。

組建大旅可能是空軍下一步改革的其中一個方向,而且有可能出現不同機型混裝的現象。如將殲20與殲16混裝,殲-10和飛豹混裝、殲-11與 殲-16 / 蘇-30混裝,不但可以在訓練中,提高奪取制空權與加強對地攻擊的相互配合,還可以提高場站對不同類型戰機的保障能力,這樣可以提高戰時從其他戰區調集不同機型的靈活性。

什麼是"混裝"?大白話就是一個旅裏面既有殲20也有殲16,而有的旅裏面既有殲10也有飛豹,以此類推。

比如一個旅打起仗來,殲20管踹門,殲16管洗地。

下圖 被稱爲炸彈卡車的殲16戰鬥轟炸機

旅指揮員旅長一隻手託着兩件兵器(現在絕對不是兩件了,比如還有電子戰戰機、偵察機、無人機等),靈活使用,得心應手而且即時擴大戰果。

有民間專家認爲,殲20現在估計已經裝備了六七十架,到明年底估計有150架左右,基本夠用。如果沒有戰爭需要,以後幾年中以每年50架左右的速度生產即可,到五六百架時可以暫停,等待六代機出來。畢竟太貴,沒有戰爭緊急需要,不能生產太多,其他方面也需要錢呢!

這種說法在軍迷界很普遍,但是肯定就是猜的,殲20真實的裝備數量絕對是個祕密。

不打仗就少生產?那麼打起來再加速生產還來得及嗎?

有句話叫"書到用時方恨少"。

殲20列裝的部隊不會一下子滿編(32架),而是滾動列裝,比如A旅先列裝一個大隊,然後B旅第一大隊、A旅第二大隊、C旅第一大隊、B旅第二大隊、A旅第三大隊、C旅第二大隊,以此類推。這會帶來三個好處:

(1)兩年之內在各戰區鋪開,有更多的三代機飛行員可以與四代機演練。

(2)換裝的部隊先選拔優秀飛行員接裝,摸索出換裝經驗,而且同旅的其他大隊繼續擔負執勤任務。

(3)一機多人,提前進入接裝訓練,人等裝備、縮短接裝後形成戰鬥力的時間。

殲20會很貴嗎?這是一般人常常有的誤區。

一般認爲殲10A 2億人民幣,殲11B 3.5-4億人民幣,三代半的殲16 超過5億人民幣,殲10C 3億人民幣,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 接近10億。

當然隨着航空工業完成四代轉型,價格也有下降空間。

軍費不等於裝備採購費,裝備採購費也不能全買空軍裝備。

由軍迷測算過,去年軍費大約2300億美元,約15640億人民幣;裝備採購費頂多1/3,約5213億人民幣,空軍佔35%的話也才1824億人民幣,這些錢要買各種飛機、彈藥、數千架飛機的維修零部件,用來買戰鬥機的錢也就1/3、608億人民幣了。每年採購訂單不是金額多少就是一次性給廠家多少,所以,可以今年下單100架再按照交貨進度分批結算。

當然空軍一年的裝備採購費608億人民幣只是民間專家瞎猜,也未必算的對。

國防白皮書說裝備費比例41%,所以全軍裝備費應該是6412億人民幣,分配到中國空軍的採購費至少應該有2000億人民幣左右,而不是608億人民幣。

軍費採購支出的事兒應該以公開的國防白皮書爲權威,而殲20單價的採購費按照外軍測算應該是1億美元多,摺合人民幣也就是6億人民幣多一點。

假如中國空軍手裏有2000億人民幣裝備採購費,一年可以買333架殲20(笑)。

當然不能這麼算,因爲還要採購別的裝備呢,但是一年買100架肯定富富有餘(再笑)。

爲什麼殲20是已有的四代機中最長最大的?

而且有人說側面看長的有點不好看。

側面看覺得殲20長是因爲殲20的垂尾超級小,把等比例的F22垂尾放殲20身上你就會覺得合適了。

殲20長和大主要是從中國面臨的作戰環境出發而設計的,首先要有足夠的作戰半徑,我們看看這張"我國戰鬥機能覆蓋的作戰地區"圖就能理解殲20爲什麼要設計的如此長大。

是的,畢竟是設計要求就有不空中加油作戰半徑覆蓋東京這一條。

F22有著名的"腿短"之稱,因爲美國當初設計F22主要是在歐洲與蘇聯(俄羅斯)對抗,現在腿短已經後悔的腸子都青了,美國軍內公開承認F22因爲腿短不適應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內外這個沒有戰略縱深的地域作戰。

過去經常有專家對初學愛好者說,飛機設計要爲減輕每一克重量而奮鬥,這就太科普了(哄小孩子)。換句話說應該是飛機設計爲每多一克有效載荷而奮鬥纔是正確的說法,殲20的大而雄壯,有技戰術指標要求的原因,也有歷史原因。

2007年718工程(就是研發殲20的工程代號)搞整體設計的時候,611讓各機載設備研製單位上報所需的體積和重量,十幾年前國產設備的情況大家心裏都有數,還處於用體積重量換性能(還不一定能換到)的程度。

問題是後面幾年技術更新換代太快,等到殲20原型機、試生產批次的時候,很多機載設備空間重量明顯減小,飛機整體設計卻沒法再推到重來了,所以殲20的空間裕度很大,尺寸也偏大。

比如原來微波爐大小的電子設備,現在技術進步了,只要筆記本大小就可以。原來雷達需要冷卻設備,重量也大體積也大,現在新型的T/R雷達組件採用最先進砷化鎵、氮化鎵材料,需要的電力少且散熱功能強,那麼,整組雷達的整體重量也大幅度減少了,比原來的設計少用了很大空間。

當然這是好事,現代戰鬥機全壽命週期動輒40年以上,機體填充密度太大的飛機(典型如米格21、米格29、大部分法制戰鬥機),是沒有發展潛力的。

這就是說,從殲20設計初始的2007年到現在的2019年,技術進步給殲20提供了更大的使用空間,爲後期改進升級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殲20怎麼用

我們注意到一個顯著的特點,凡是裝備殲20的空軍戰鬥機旅,與殲20混編的一定是殲16。前面說過,這樣的混編一般意味着殲20管踹門,殲16管洗地。

說白了,凡是這樣混編的都是攻擊型的,或者說是進攻型的,這也是爲什麼將第四支殲20部隊放在一線(X湖)的目的,X湖基地的正面是哪裏就不用多說了,你懂得。具體仍然可以參考上面那張"我國戰鬥機能覆蓋的作戰地區"圖。

最後。這次公開的這張機號62001殲20的圖唯一遺憾的是有意遮擋了發動機噴口,這也引起了不少猜測,所謂的毛髮黨仍然堅持是什麼AL31FN,毛髮黨的這種只要長毛的都是猴子的固執理念,不是裝傻,就是別有用心。

這種說法下圖就能打臉,2011年,也就是殲20首飛的這年,第四代發動機驗證機已經提前交付,這說明殲20首飛的發動機就是渦扇15。

下圖,2019年,某科研單位獲獎榜上有關渦扇15已經生產了03批(還有改進批)的獲獎信息,足以證明渦扇15已經大批量裝備在殲20上。漫畫來自航空專家“飛翔的魔蠍”在此表示感謝

目前,第四批殲20已經裝備到中國空軍的第一線部隊,裝備的速度越來越快,按照成飛四條脈動生產線的滿負荷生產的產能,中國空軍副司令員所表述的殲20將成爲中國空軍骨幹的說法肯定成立的話,中國空軍在2020年殲20的裝備數量至少在150架到200架之間,這是中國人民之幸,世界和平之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