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越狱案两名罪犯落网画面

文| 安光系

又是罪犯脱逃。

10月4日,辽宁凌源第三监狱凌晨发生罪犯脱逃事件,该监狱在押的2名重刑犯王磊、张贵林脱逃。来自媒体的消息称,在抓捕两名逃犯过程中,平泉市公安局的4名辅警在抓捕二人途中发生车祸,2人殉职,2人受伤。

10月8日,辽宁省监狱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凌源第三监狱罪犯脱逃细节的通报》,称王磊、张贵林先进入了会见室,撬开工作人员办公桌内盗取部分现金后,利用凌源钢铁集团噪音作掩护,撬开会见室门窗脱逃。此外,二人脱逃前还盗取了“一件监狱事业管理人员穿的警用工作服,有臂章,无警号和肩章”。

罪犯脱逃事件:偶然中存在必然

作为一名前监狱警察,我对辽宁省监狱管理局的通报感到触目惊心。这里面流露出了让人吃惊的漏洞:监狱的围墙设施、监控体系、干警值班制度、狱内罪犯信息的获取、罪犯之间的相互监督体系以及罪犯心理测试等安全体系,均出了问题。

首先,就我曾经工作的监狱来看,硬件上,除了在围墙上设立专门岗位的武警,监狱至少会有三道警防线:罪犯监舍、生产区外的二道门和整个监狱的第一道门。值班人员,理应对每一个进出监狱大门的人进行检查,哪怕是刑满释放人员,也应当需要有监狱开设的相关证明及专门干警陪同,送出监外。这样的监控体系,如果严执行,是不应该发生脱逃事件的。

此外,罪犯凌晨脱逃,又暴露了几个问题:首先,干警值班和罪犯相互监督的体系出了问题。半夜时分,当属于罪犯休息时间,一个单位至少应该有两名值班干警守在监舍。尽管不在监舍内部,值班干警依然可以通过相关监控定时进行清点人数。显然,中队值班人员不在岗或没尽职的可能性最大;其次,罪犯内部的监督也出了问题。监狱曾有规定,罪犯之间应该相互监督。无论是劳动还是休息,“三五人行动小组”当是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的一个具体措施。而两名罪犯脱逃其他人却不知晓,也足以证明相关体系出了问题。

再者,当下每一个监狱应该有一个完善的电子监控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控制着监狱仍何一个角落,专门有一个相关的团队在负责,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再好的制度和设施,不去实施和严格执行,都只能是一纸空文。显然,这起事故仍然暴露了监狱安全体系的漏洞。

第三,这起事故还暴露了其它问题:罪犯内部信息的获取以及他们的心理测试等系统有待完善。除了正常的围墙、干警值班等安全体系外,中国监狱特别是在解放后的监狱建设中,几十年里,积累下了一套“软”的安全防范体系。比如,罪犯之间应当有另外一套严密的信息获取体系,能让干警及时掌握狱情。

20多年前,我还在监狱工作时,中队干警就从另外一条渠道接到举报信息:某罪犯有可能会选择在半夜脱逃,具体手段是他悄悄配了监舍钥匙。半夜,一群干警守在那里,发现这名罪犯悄悄溜至宿舍大门处,站在那里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又悄悄地中止了脱逃行为。

除此之外,监狱还会对每一个新入监的罪犯,进行心理测试。罪犯的性格、危险度和撒谎值,都会在里面得以体现。无数的例子证明:在出事的例子中,罪犯所有可能发生事故的倾向,多数都在测试报告中有所显示。只是,这个人群比例过大,往往容易被相关工作人员忽略。此外,一起脱逃行为,一定有让罪犯铤而走险的原因。而在他们实施之前,当有一些迹象可循。

第四,其它制度并未严执行,“会见室工作人员办公桌内有现金”“盗取了一件监狱事业管理人员穿的警用工作服”“监舍楼在监狱生活区里。生活区被2米多高的带刺铁丝网包围,不通电。”无不在揭示该监狱在制度落实上存在漏洞。

一系列的问题,集中在一起,构成了这起事件发生的原因。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组成监狱“大包围”的白色围墙有6米多高,墙上边是1米多高的电网。新京报记者孙旗 摄

不能因个例而否认监狱警察的努力

在最近新京报的相关报道中,还提到了警察的待遇和监狱经费问题。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如果放在20年前,监狱的经费的确存在问题。当时发不下工资是常态,我个人当监狱警察时最多被拖久6个月。

但当下,在我每年回国跟同学聚会的过程中,多数人都坦言已经不存在当年的现象。至少在我工作过的监狱里,经费是充足的。无论费用多少,是否充足,作为纳税人,我们有理由知道每一所监狱的收支情况。

辽宁凌源第三监狱一年的经费是否不足,干警待遇是否公平,我们还需要更公开的调查,需要给公众做一个交待。如果的确是经费不足,也应当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以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无论如何,这都不应当成为罪犯脱逃的理由。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这起事件,而否认了国内多数监狱警察所付出的努力。我所接触的前同行警察中,多数都厚道善良,小心谨慎,一辈子死死守在这个行业里。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肯定。

一起脱逃,造成两个无辜者死亡。每一所监狱都是一个“炸药库”,任何小的渎职行为,都有可能会给社会造成重大隐患。每一条监狱制度的出台,背后通常都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如何加强监督,防患于未然,确保这样的“炸药库”如终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是监狱工作者当下所面临的任务。

□ 安光系(媒体人)

编辑:李冰冰 校对:郭利琴

征稿:积极稳健有见地,立言笃论需妙笔。或为针砭,或为建言,形诸笔端,皆成评论。新京报评论新媒体诚挚欢迎来稿,一经选用,稿酬从优。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