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网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是导致不少群众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在脱贫攻坚中,一些残疾人贫困户依靠党和政府提供的好政策,凭借自己的勤奋摆脱了贫困。在济源市王屋山区就有这样一位残疾人贫困户通过政策帮扶和自身的努力,主动申请摘掉了贫困帽子。他结合自己的脱贫经历,把党和政府对残疾人、贫困户帮扶过程的点点滴滴和自己的内心感受都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感恩扶贫好政策,同时也用来激励村子里其他的贫困户,增强信心,早日脱贫。

济源市王屋镇麻院村54岁的残疾人张国安2016年以前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曾在30多岁时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后被鉴定为二级残疾,长期接受治疗。妻子王小月双耳听力较差,也只能在家干点农活,夫妻俩生有一双儿女,全家以前只能靠几亩山坡地里的粮食收入维持生活。

张国安:“精神分裂症我害过两次,鉴定为二级,残疾证是二级。先前看病都是亲戚朋友借钱看,因为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政策,看病都是个人掏钱,都是自费,我看病的钱主要都是我哥他们给出的。”

麻院村党支部委员张树敬告诉记者,张国安家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精神分裂症导致的,当时两个孩子都很小,张国安的妻子身体条件也不是很好,家里确确实实比较贫困。

张树敬:“他大约30多岁时害精神分裂症。他住了医院后,家里有两个孩子,家里比较困难,研究定为省级贫困户,因为我们村是省级贫困村。”

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张国安受到国家医疗政策上的帮扶,在医院得到了很好的治疗,而且住院治疗基本上不用花自己的钱,病情逐渐好转并最终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出院后,张国安下决心好好干:

张国安:“我想只要人有恒心,不说富,最少过得去,问朋友家弄7000块钱赊了14只羊。”

2014年,当地政府给张国安提供了5万块钱贴息贷款,帮助他扩大养羊的规模。

张国安:“拿到贴息贷后扩大养殖规模,从二三十只发展到一百四五十只。”

2016年,张国安养羊的年收入达到了1万多块钱,加上女儿毕业后打工的收入,全家基本上达到了退出贫困户的标准。张国安就自己主动写申请,要求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麻院村党支部委员张树敬:“他自己主动写申请要求退出,根据他家里的实际收人和上面的有关政策和规定,2016年时,政府就批准了他全家退出建档立卡贫苦户。批准他退出以后,咱们现在还有跟踪他这一家人,害怕他再返贫。所以,现在他家还继续享受咱们的一些扶贫政策,你比如像一揽子保险,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人民医院签约家庭医生等等吧。”

现在,张国安每天在养羊、放养的空余时间里都会写一些文字,记录自己在治病和脱贫中得到国家帮扶的经历。他说虽然自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要把党和政府对他自己扶贫帮扶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以及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向往都真真切切地写下来。

张国安:“我亲身体会感到的,我必须把党为人民办的实事都记下来宣传出来,用自己的脱贫经验带动别人脱贫致富,也可以让别村的看到我们麻园村焕然一新。我写作我感到轻松,非常开心。”

《麻院村奔小康》、《党与人民心相连》、《锲而不舍情满园》......一篇篇记录乡村发展变化和帮扶脱贫的感受都写成了文字,虽然字体有些歪斜、语句稍显生涩,但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张国安内心最朴素的感受和最真切的表达。

村里人都说张国安写的东西内容实在,道出了山区贫困群众内心对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感激之情。

村民翟小升:“写的是中,实实在在的,咱看了感觉确实中,确确实实写的不赖。”

麻院村党支部委员张树敬:“他写的都是感谢这个现在的扶贫政策,感恩党、感恩国家,写的都是大实话。”

记者翻看张国安写的300多篇笔记、诗歌和顺口溜,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位残疾人贫困户、一位普通山区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恩、致谢的真挚情感。采访结束时,张国安一定要给记者读一段自己写的文字,让记者也感受一下他的心声。

张国安:“是党给了我生命,是党给了我温暖,是党给了我健康的家。坚定不移跟党走,同心共筑新梦想,迈着时代新脚步,朝着胜利的方向。”(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王元伟 济源台 高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