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四十歲前的福報是前生修的,四十歲後的是此生造的

淨空法師《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330集

2013年6月16日講於斯裏蘭卡彌陀精舍

沒有恭敬、讚歎的心態,一天磕一千個大頭也不能得到佛法

“一切世界讚歎諸佛莊嚴。”

對佛、對老師尊敬、讚歎、供養。佛法是師道,什麼樣的心態能夠得到佛法?這裏教給我們,供養、恭敬、讚歎,用這樣的心態,你才能夠得到佛法

那麼我們現在學佛多少年得不到,真的沒有得到,想想學佛跟沒有學佛之前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完全沒得到。這什麼原因?沒有恭敬心。雖然禮拜、磕頭,一天磕一千個大頭,沒有恭敬心、沒有讚歎,還有批評,這樣的心態,諸佛如來親自教他,他也得不到。

爲什麼?印光大師說得很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要想真正得多少,要問自己,不要問別人,根本不在外面,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所以好的老師教學生,他對每一個學生能領悟多少、得到多少,心裏清清楚楚老師一音而說法,這一班上同學,大家都在一起上課,沒有特別教導,每一個學生所得到的不一樣。

用佛法做胎教胎兒接收的是三業清淨

前天我們參觀一個學校,遇到學校裏上音樂課,你看二十多個同學,圍繞在一張長桌子上,老師用的是手風琴。手風琴現在是古董了,很少看見了,我看他們教室裏有三臺手風琴。有三臺,老師用一臺,另外放在桌子上有兩臺,現在一般學校用鋼琴了,沒有用這個東西的,這什麼時候?我們跟日本人打戰的時候,抗戰期間,學校裏音樂教室用風琴,沒有鋼琴。但是我們學校用的是腳踏板的,不是用手拉的,它這個是用手拉的。手拉的更方便;腳踏的像一張小桌子一樣,要擺在地上。所以我看到學校的設備,就想起我們在抗戰期間,就是這個樣子的,彷彿回到七十年前。那他們的教室,這個建築是適合這個地方的需要。因爲這個地方沒有春夏秋冬,只有一季——長夏,所以它只有雨季跟乾季,只有兩個季節。所以教室對面開窗,窗口很大,通風,空氣好,這個教室的設計是特別適合於這個地區的。學生非常樸實、整齊、乾淨,有秩序,不亂,這是我們看到的好處。學生言行舉止有禮貌,對待這些訪客來看的時候都是滿面笑容,能夠看到這學生生活很快樂。老師教得挺認真,負責、盡責,這是讓我們感觸到的。

我們聽老師的報告,知道他們這裏有胎教,胎教雖然不像中國古書裏面所記載的,太姙懷孕文王的時候,“目不視惡色”,不好看的東西眼睛不看;“耳不聽淫聲”,不應該聽到的音聲,不聽;“口不出傲言”,言語柔和、不傲慢。這就是說母親懷孕他的時候,這十個月當中非常謹慎小心,身、口、意要清靜,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三業清靜,這個小孩秉受的是母親的正氣。

嬰兒出生後一千天的教育是很重要的紮根教育

胎教,生出來之後,這個小孩端莊,端正莊嚴,很好教。要繼續幫助他三年,三年當中,就是一千天,不能讓小孩看的,不要讓他看到;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母親把這個關。讓他看到、聽到、接觸到的都是正面的、都是善的,這一千天善根就種下去了。

所以中國古時候有一句諺語說“三歲看八十”,三歲培養的這個根,培養得好,他八十歲都不會改變。他將來遇到不善的,他不接觸,他養成這個習氣。善良的,他接觸;不善的,他不接觸。他有能力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他有這個能力。

這是母親的工作,母親把這個基礎把他培養出來了。以後再往上提升,建築高樓大廈,基礎厚,它不會出問題、不會倒塌。這個基礎是聖賢的基礎,是做佛、做菩薩的基礎,你看它多厚!能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在這個世間當然是好人,這個人不可能作惡,不可能有不善的行爲,不可能!那麼這些是母親給他的。

斯里蘭卡做母親的人,還都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在懷孕期間唸佛、誦經、拜佛,求胎兒得到佛菩薩的保佑,這也是胎教。我們細心去觀察,她比文王母親還要高明,文王母親沒有得到三寶加持,這就是學佛跟不學佛的不一樣。不學佛的能達到聖賢;學佛的人能達到佛菩薩。

四十歲之前的福報是過去生的,四十歲後的是此生造的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地方的民風淳樸、厚道、老實,生活水平不高,但是人的生活快樂,快樂就是幸福的人生。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大的財富, 生活得不快樂,這樣的人很多。

那麼他這生的財富,死了以後一文帶不去,來生非常渺茫。一生的福報享盡了,那看他這一生造的業,業報身;這一生所享受的財富,過去生中造的;來生是怎麼個狀況,那是今生造的。古人說得很清楚四十歲以前的福報,全是過去生的;四十歲以後的,這一生所造的起作用

如果只懂得享福,不知道造福,福報很容易享盡。享盡了怎麼辦?!古今中外這個例子太多了,中年發福,事業輝煌的成就,晚年公司倒閉了、負債了,很多!這就是過去生中修的福報,這一生沒有在這個基礎上,把它發揚光大。他不懂這個道理,他只曉得享福、作威作福,這福報很快享掉了。

享掉,這一生沒有修,所以晚年的生活就很艱難,甚至於壽命都折了,五六十歲就走了,很多、很多。五六十歲走的,在我們想,他還有壽命,他這個壽命是虧折了,他本不應該那麼早走。

那麼真正知道積德修福的人,壽命縱然短,會延長。《了凡四訓》裏頭講得很明白,了凡先生的壽命五十三歲,他七十四歲走的",延長二十一年,這是修福積德所致的。這些例子全都在眼前,只要我們冷靜、細心觀察,你統統看得到。三世因果不離當下,諸佛菩薩也都在面前。所以供養、恭敬、讚歎,後頭這一句偈子很好,“無有分別心”。

功德跟福德的差別,“事”是一樣的,“念頭”不一樣

修福不着相,這是功德;如果着相,是福德。在中國古代,在佛門裏修福最大的是梁武帝,替佛教確實做了很多事情,建立道場有四百八十個,幫助學佛的人出家,成爲沙彌、成爲比丘,十幾萬人。他着相,所以說是福德,不是功德。達摩祖師那個時候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了面,梁武帝誇耀他爲佛教做這麼多好事,向達摩祖師求一個印證,“我做這麼多事情,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這一句話把他說惱火了,馬上下令“送客”,把他送走了,也不問青紅皁白,這個是梁武帝修養上差了一點。應該要繼續問“爲什麼沒有功德”,要問哪!不問就把人送走了。可是走了之後也後悔,應該要問一問,怎麼沒有問。那時是傲慢心太重,沒有冷靜想一想,馬上就送客;要讓他講清楚、講明白了再送客不遲,你看這修養上就差這一層。

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遇到這種情形怎麼辦?火冒三丈,非常不高興,尤其在這個地位上,是一國的國君,這個和尚太放肆了,應當要向他請教爲什麼沒功德。你有分別、有執着,變成人天福報,功德變成福德,你的果報,大福報,一定是享天福,你現在是人間王,將來你會做天王這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做了之後,沒有分別、沒有執着,心地清靜、若無其事,這個力量幫助你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那叫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別的,“事”是一樣的,“念頭”不一樣

所以修福德容易,修功德難,脾氣一發,叫“火燒功德林”,把你所修的功德全燒光了。所以要問功德之事,那要問你幾時沒發脾氣了,發脾氣之前的統燒光了,從你沒有發脾氣那天算起如果早晨發了一頓脾氣,你功德全沒有了;臨命終時,最後的一發脾氣,你一生的功德完了。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