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后庭花(南北朝)]陈叔宝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南陈后主陈叔宝的韬略

按照世情,若是君臣一对皆是诗歌痴迷者,后宫艳情诗的鼻祖,继而误国,非南陈陈叔宝与江总莫属。前者是亡国之君,后者是亡国宰相,陈没有了,君不为君,江总又在隋厮混了几年,这个后宫“狎客”才病故。

《幸玄武湖饯吴兴太守任忠》算是后主陈叔宝难得豪迈之作,大概时间在陈亡前一两年。今时教授们耿耿于怀后主的奢靡,以为铿锵,疑其未必是后主所写。父辈的英勇血性仍然彰显着被酒色浸润的陈叔宝,“待我戎衣定,还咏大风歌”,徒留一声悲壮的叹息。

亡国之君的责任常常被无限地夸大,陈叔宝亦是如此。后人所惑皆来自史书,历史是未来的历史,李敖的史论主要是借古讽今,并非为后主仗义执言。《陈书》在后主本纪之后有两评,一作于魏征,一作于姚思廉,只是历史的真相,可能早已在政治与真实之间斡旋和解。

杜牧在《泊秦淮》慨叹《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抒发的也是借古讽今。从来对那些一脸苦大仇深的清流没什么好感,不仅仅是杜牧,他被牛李之争所误数十年,呆在学究扎堆的弘文馆,整理校对典籍,自己的性格与小九九碰撞的结果所致。

诗人从来软弱,既想政治有所期冀,又想左右逢源,风生水起的做官,几无可能。他的感叹未必是针砭后主,只不过藉此对晚唐当权者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不屑,如今只有我杜牧还在操心国事。满腔的热血变成选边站队五味杂陈,皆是源于牛李两派党同伐异。

“一骑红尘妃子笑”也好,“商女不知亡国恨”也罢,历史的驱动解读为“怒发冲冠为红颜”,就有点强加于女人了。诗人们的一时抒怀,倒也真真假假,诗歌这东西与男人玩弄的政治完全迥异,权力最终仍是雄性勃发诸多利益博弈的游戏,与女人没有实质性关系。

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写的是女人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时光短暂,陈叔宝也并非慵懒之辈,其间谍探子也遍布撒网,他以为自己的军事韬略与诗歌音乐才情差不离,高估了长江天险与大臣的忠诚,低估了隋的大势所趋。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结束的诗意,窃以为丝毫不逊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尾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人生大同,帝王将相贩夫走卒,情绪结束也是寻常哀伤。

类似《春江花月夜》的题意,原为陈叔宝所创,为乐府《吴声歌曲》名,后主所作的同题艳曲,原词早已失传,境界如何,大概强过杨广。这多少有点无奈,世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那些留下来的东东,包括文字。

六朝浮华文风笼罩,到了陈时,也不是后主聚些人气,涂鸦艳诗,听听小曲造成所能垄断的。世事模糊不清,剩下的几乎想当然的多。人人皆用自己的思虑揣度别人,以此规劝别人,反而宽宥自己人人都是如此。

“国家不幸文学幸”,宫廷诗影响诗风大抵不错,若是就此肯定误国毁国,倒值得商榷。文人空谈,愿望和理想,说说而已。陈亡之后,入隋的陈叔宝,得到了隋主的善待,陈叔宝故态犹应在,乐不思蜀,终日吟诗,沉溺于酒色,故以善终。

盛世蝼蚁,醉生梦死,韬略往矣,看样无奈之时,如何生存也是另一番韬略。

【绘画:方君璧(中 国)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