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欧洲的人知道,那儿的国家有许多博物馆——公办的、私建的、大众的、小众的,零零总总,形形色色,大的可包容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小的只摆放各色品牌的香水。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说明,欧洲人很珍视自己的历史,而这种珍视又源于他们深厚的人文底蕴。

柳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城市规模不大,人口只有4百来万,却有着全国知名的几大博物馆。历经数年的发展,这些博物馆已成为这座城市响当当的名片,引来天南地北的无数旅人。一旦走近它们,柳州鲜活的历史人文立马呈现在你眼前。

奇石博物馆——沉淀岁月的静好

建奇石博物馆,柳州不是最早的,却摘了“国内最大”的名头。一座流线状的仿奇石造型建筑,大气简约,设计精巧,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有着“奇石梦之馆”的美誉,难怪国画大师、艺术“鬼才”黄永玉要为其题写馆名。

奇石馆有展厅三层、十余个展区。一层展现本地各类精品奇石;二层汇集全国各地,日、韩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奇石。三层以小品石和矿物晶体、化石为主。柳州奇石体形大的状如小山,小的形同鹅卵,千奇百怪,异彩纷呈,于兼容并蓄中,呈现出极强的观赏性和文化性。

柳州人如此大手笔建造奇石馆,并非心血来潮。

柳州多奇石,皆因地域山峦重叠,喀斯特地貌典型,加之柳江、红水河经久不息的冲刷,产出众多奇石、怪石。而柳州的赏石文化可追溯至唐代甚至更远。公元815年,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他游览柳州龙壁山,见山下石头纹理重叠如云,石质细腻光润,色泽鲜艳莹亮,是制砚的上佳材料,便采集一些做成精美砚台。由是,他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一文中写道:“浔水因是北而东,尽大壁下……其下多秀石,可砚。”后来,柳宗元将自制的砚台送给远在广东的挚友刘禹锡,刘禹锡得之爱不释手。

柳宗元所说的“秀石”,就是柳州的奇石,他的品评被看成是柳州玩石的珍贵记载。

有了这种历史渊源,柳州民间赏石、玩石、藏石蔚然成风,爱好者已近10万之众。不仅如此,柳州在国内最早出现有规模的奇石市场,最早走出去举办奇石展,上千家奇石店的客流量、交易额在全国名列前茅。围绕奇石开采、卖买、藏赏、配座、加工和包装运输,已形成了一支奇石产业大军。

面对自然与历史厚赠,柳州人在2011年建起了这个规模相当的奇石博物馆,既沉淀了岁月的静好,又打造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工业博物馆——传扬创造的精神

工业博物馆是柳州的另一张名片,上面写满柳州工业辉煌的历史。它是广西乃至全国第一所城市综合性博物馆,凭着“第一”和“唯一”,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国家AAAA级景区。

博物馆由“工业历史馆”“企业风采馆”“生态宜居馆”三个主题展馆及室外展区组成。工业历史馆展现柳州工业100多年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企业风采馆则展示了今日柳州的工业实力和骨干企业的时代风采;生态宜居馆于2014年开放,全面反映柳州近30年来,在工业快速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敢于“壮士断腕”,进行产业转型,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壮举。如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的柳州没了“酸雨之都”的帽子,却增添了“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景色,整个城市宛若一个天然大盆景。

值得一提的是,为形象展现柳州工业历史的厚重感,场馆多处利用油画再现宏大场景,辅以声、光效果,让“冷”而“硬”的工业有了温度,尘封的历史因此鲜活起来。游客置身其中,边参观边体验,真切领略柳州工业发展的艰辛和壮阔之路。

其实,柳州人建盖工业博物馆,不仅仅为了展示其厚重的历史,更为了传扬一种代代相承、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

1937年春,柳州机械厂(后更名为广西机械厂)一名曾在美国波音公司工作过的工程师朱荣章,利用一台750匹马力的飞机发动机,装配制造一架单座驱逐战斗机。试飞成功后,桂系将领白崇禧将其命名为“朱荣章号”。抗战爆发后,依据“朱荣章号”批量生产的飞机在对日军的空战中屡建奇功。

展馆中的一辆“木炭汽车”也大有来头。1933年12月,柳机用研制出来的煤气发生炉改装了两台木炭发动机,用其中一台装配为一辆以木炭为燃料的汽车,并开到南宁供市民参观。木炭汽车的诞生,开创了广西生产汽车的历史。

还有“金嗓子”“两面针”和被称为中国神车的“五菱”,这些风靡华夏的品牌,其产品诞生的背后,都有柳州人大胆开拓、锐意进取的感人故事。

螺蛳粉博物馆——小吃之中有雄心

更有甚者,柳州人为螺蛳粉也建起了博物馆,让这种“街边小吃”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

螺蛳粉是每个来到柳州的人必然光顾的小吃。建设螺蛳粉博物馆,既为了一座城、一种味,更为了助力这一品牌的升级发展。只要走进这座博物馆,便能感知一二。

博物馆分为展示、生产、演示、体验和购物五大区域。身处其中,可探螺蛳粉之源、观螺蛳粉之路、品螺蛳粉风味、谋螺蛳粉大业。这种对螺蛳粉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产业发展、未来畅想等层面的深入挖掘,使其内涵彰显无遗,再通过文字、物品、雕塑等装置形式,借助声、光、电等现代展陈手段,带人们穿越到25000年前,去看穴居白莲洞的柳江人捕捞螺类煮食的场景,走进往昔老巷街头朴素的螺蛳小摊,回味浓浓的柳州乡情味道。

然而,柳州螺蛳粉作为一种地方名特食品,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历经了繁荣、低迷、复苏三个时期。数十年间,名头响亮的桂林米粉也曾雄心勃勃打入这个“好粉”之地,试图一较高下、分一杯羹,却始终未能撼动螺蛳粉的王者地位。究其原因,除了经营者的励精图治,与当地政府的治理引导和产业化发展战略密不可分。2016年,柳州建成占地6.5万平方米的螺蛳粉产业园区,引入7 家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螺蛳粉,打造出多个知名品牌。从此,便携式的产品一改往日形象,成为“可以快递的乡愁”,经由电商发往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远销国外。至2017年,园区螺蛳粉工业产值达30亿元,预计2020年突破100亿元,其产业的生命力正日益显现。

在博物馆除了观展,你还可以体验推磨制浆,品尝现煮的螺蛳粉。走完这些“程序”,来到展馆的购物区,被“粉文化”折服的人们会爽快地掏出腰包,争相买粉回家送人。买罢了粉,才又感慨:柳州人的精明无处不在!

曲靖日报记者 刘坚咏 张鹏举 文/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