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酒美泉香,雪山雪白山蒼,多少名王名將,幾番回想,白頭醉臥沙場。”在10月19日召開的大敦煌文化旅遊圈建設論壇暨中國媒體旅遊記者聯盟酒泉行活動中,酒泉市委常委、副市長何效祖借用于右任的一首《酒泉道中》點出了酒泉的魅力和神韻。也就是憑藉這種魅力的感召,來自全國各地的政界、旅界、商界、學術界、媒體界共300餘位代表,匯聚敦煌,共赴最美的金秋之約,共謀最佳的發展之計,意在構建共商共建共促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就在於此。“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在漢語中,只有敦煌這個名字同時濃縮了滄桑與浪漫,令人心馳神往。很難想象,承擔着這樣厚重名字的地方,總面積只有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只有18萬。而但凡來過此地之人,卻又都會覺得它名副其實。也許是天意的垂青,也許是歷史的必然。敦煌曾經是絲綢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匯處的邊關要塞,是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連接起漢唐盛世與西域文明,手挽着長安城與波斯灣,見證了無盡的繁華與滄桑。歷經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蹟遍佈,敦煌文化的獨特價值和迷人魅力與日俱增,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

甘肅省長唐仁健在敦煌調研時強調:敦煌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要充分挖掘好弘揚好利用好敦煌文化,守住“根”和“魂”,促進文化旅遊融合,打好敦煌文化牌,劃出一個支撐大敦煌文化旅遊圈發展的同心圓,形成一個傳播敦煌文化的大朋友圈,推動文化旅遊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今年以來,甘肅省以敦煌旅遊爲龍頭,建設大敦煌一體化旅遊圈的戰略發展思路逐漸清晰成熟。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除了敦煌莫高窟,鎖陽城、玉門關、懸泉置遺址、漢長城共5處世界文化遺產都在酒泉,酒泉是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地級市。

按照大敦煌文旅圈建設戰略部署,酒泉以全域旅遊發展理念,推動旅遊轉型升級,全力打造以敦煌爲核心的大敦煌旅遊經濟圈和以肅州區爲核心的航天旅遊經濟圈,形成全市旅遊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何市長表示:此次大敦煌文化旅遊圈建設論壇的召開,標誌着大敦煌文化旅遊圈建設工作全面啓動。

省旅發委副主任火玉龍在致辭中說:相信論壇活動必將爲大敦煌文化旅遊圈建設理清思路、凝聚共識、指明方向。

酒泉是中國西部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旅遊目的地。有以鳴沙山·月牙泉、敦煌雅丹地貌爲代表的地質奇觀,有以肅北透明夢柯冰川、金塔胡楊美景爲代表的壯美風光;有以阿克塞哈薩克、肅北蒙古族爲代表的少數民族風情;有以現代航天、石油工業爲代表的工業旅遊資源。

酒泉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安疆在致辭中表示:多樣性、互補性、獨特性的資源積澱,爲打造大敦煌文化旅遊圈奠定了深厚基礎。今年前9個月,全市旅遊綜合接待人數2548.3萬人次,增長21.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48.6億元,增長29.1%。旅遊人數和收入分別位居甘肅省第三位和第二位。

敦煌市委副書記、市長賈泰斌表示:在國家全域旅遊戰略的大背景下,旅遊業在“幸福產業”中位居首位。我們將秉承絲路精神,促進文化旅遊融合,打好敦煌文化牌。

中國媒體旅遊記者聯盟主席白豔在論壇致辭中說:敦煌是一個讓人神往之地,距上一次來敦煌已有16年了。當年來敦煌時,從蘭州開車一路西行,當時還沒有高速,車開在國道上,一條筆直的公路望不到盡頭,那時才真正體會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之美。今天再回敦煌,這裏已今非昔比,機場、高鐵、高速建設,賓館酒店、文化演藝等配套已十分完善。希望用我們的專業和陣地去宣傳酒泉,能讓更多的人能走進這裏去感受這份大自然的饋贈。

此次論壇邀請了行業內知名專家學者,爲大敦煌文化旅遊圈建設獻計獻策。中國旅遊智庫祕書長,南開大學教授石培華在發言中說:對過去的歷史理解得有多深,決定了對未來的洞察能有多遠。大敦煌的發展規劃要從源頭找起:敦煌是怎麼來的?明白了敦煌形成的根源,就找到了它未來發展的鑰匙。

北京行知探索文化發展集團董事長曲向東坦言:對於旅遊產品,我不喜歡“包裝”,我最喜歡“內容”;旅遊產品,僅有品牌不行,還得有魅力。

貴州大學張曉松說:敦煌、莫高窟,不是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文化是大敦煌文化旅遊圈發展的“根”和“魂”。

敦煌研究院李萍主任提出了”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的魔比斯環”的概念:

各層級的景區景點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旅遊線路上的全域旅遊閉環系統,注入敦煌石窟文化靈魂,則這個閉環系統就可變成一個魔比斯環,可任意延伸至絲綢之路上的任一區域,形成千變萬化的文化旅遊大世界,共享共存共榮。

風雲際會絲路明珠,大視野大格局才能托起大戰略大敦煌,在21世紀的今天,隨着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敦煌在這個新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勢必將再次成爲東西方文化、旅遊的重要樞紐,重現昔日榮光。

編輯/小丸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