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鄧州城西北老江莊江氏祠堂因故拆毀,捲棚當間所立祖祠碑不知所蹤、就此湮沒,成爲我們這一支江氏族人多年來揮之不去的憾事和隱痛。

2018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十四日),老江莊江氏祖祠碑重見天日。根據拓片內容、志書記載以及古老傳說、古碑規範,初步整理出《江氏祖祠記》基本內容,同時進行大膽假設和合理推測,特撰此文,作爲初步研究成果。

​01

此次出土的江氏祖祠碑,立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十月初一日。碑體攔腰斜斷,斷面較寬;碑文內容磨損嚴重,邊緣及部分局部文字難以辨析,匆匆整理,錯訛之處在所難免,有待於其它實證資料的不斷豐富進一步校正完善。具體正文內容如下(□爲無法辨認文字,/爲碑文每行之間轉換標示,︻爲碑文佔據一格斷句符號,標點符號是根據文意標註,加粗文字爲根據上下文內容推測):

□□□□□□□□□□□□□□□□□□元啓□□□□□□□□□□□□□□□□□□□□□□/□□□□相傳乙酉闖匪猖獗,僅存□六世祖一成公,生子覲寅恭諧協左右。︻變而鼎革,迨至七世海峯公,生四子/長諱泳,次諱湧,三諱瀜,四諱漢,伯仲森立,人煙阜盛。湧祖,行二,攜□□魯瞻公遷居下高裏,課地置業,家道日隆,遂/□□□□□□南陽正殿及拜殿六間,爲先人煙祀之所。置祭田三十二畝,爲春露秋霜之費。魯瞻公生三子,長諱□,次諱瑤,三諱瑞,分立三祠。至道光二十九年欲稍爲修葺,而資財不給,盡皆觀望不前,湧多方規勸殆修。□□□/開工,竣工後乃立新規。不數年,竟盼餘田分佃,稞租有名無實。二年之中,祠內香菸幾絕,麥飯俱無。湧多□□□□□/□下卷存禮□,因聚族而說之曰:祭田者,所以奉先非所以養後也,今蒙批,族戶無得耕,皆由三門人輪流經/管。如有侵吞,必受重罰。於是書之碑,以計所謂不朽。此田者,乃□合族之人,而盟之曰,此人□□□,皆吾祖之□所/□□。後世衆賢畢出,恪守此土,視此石若出。不肖有欲割此田而市之者,有如此石。君子雖貧,不鬻祭器,子子孫孫,/相承勿替。

候選訓諭曾孫江湧(清癢生曾孫培霖)頓首撰文(書丹)

​02

根據目前掌握情況,從四個方面進行推斷修正。

其一,關於遷鄧時間的修正。

據龍堰江莊家譜,始遷祖江山公崇禎年間(1627年-1644年)遷至鄧州,假定時間爲1627年,取其年齡爲70歲或50歲,每輩以20年計;再根據志書記載和碑文內容,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屠鄧,僅存六世祖一成公。相應地,到1645年年齡推斷如下:一世江山公(88歲或68歲),二世芳公(68歲或48歲),三世昌後公(48歲或28歲),四世明公(28歲或8歲),五世宗公最大可能才8歲,更不會出現六世祖碩果僅存的情況。

假定,始遷時間提前至1590年(萬曆18年),則1645年時,五世宗公(56歲或36歲),六世一成公(36歲或16歲),就相對比較合理。按此計算,到1710年前後由城關江家坑分拆龍堰江莊和張村老江莊時,八世祖泳公約爲51歲或71歲,甚至可能更低於此年齡,也合常理。

其二,關於是李自成闖賊還是白蓮教匪的問題。

在碑文中,有“□□闖匪猖獗,僅存□六世祖一成公”的內容。查閱鄧州縣誌,對縣城遭匪襲擾嚴重的有兩種情況:一是“順治二年(1645年)春二月,李自成屠鄧州。清兵入潼關,自成敗奔鄧州,瀰漫千里,老弱盡殺之,壯者驅而南下,留精兵三千平城、塞井竈。自武關至襄、漢間,千里無煙”。二是“咸豐六年(1856年),襄匪猖亂……十月七日午後內城陷……官署焚燬,民舍亦有被燒者”。綜合分析,應爲前者,而不是襄匪(白蓮教匪)。

其三,關於七世覲公的傳承及八至十四世取名問題。

碑文中“生子覲……迨至□□海峯公,生四子/長諱□,次諱□,三諱瀜,四諱漢……湧祖,行二”, 根據字義可以推斷海峯爲七世祖的字,其前面兩個空格應該是“七世”。同時,龍堰江莊八世爲泳公,湧公又行二,且同爲“三點水旁”,所以海峯公所生四子應完整爲泳、湧、瀜、漢,均爲水字輩。同理,龍堰江莊十世爲璡公,湧公子魯瞻公生子“長諱□,次諱瑤,三諱瑞”,加上腰窩玲公,均爲十世一代,皆是“王字旁”, 均爲玉字輩(查江氏名人,監生江嵩,兒子江琦爲1732年武舉,也可佐證九世取名爲山字頭,十世爲王字旁)。再同理,龍堰江莊十一世儆公,與腰窩儉公(義公)都是“單人旁”, 均爲人字輩。另外,隱約能推斷出龍堰江家十四世名字爲江鈞,取名用“金字旁”,而對應碑文中的文字輩,就有名字爲江文鐸,也是金字旁。

其四,輩分對應問題。

根據此碑,列舉同輩不同字的對應關係。比如,天和之,應和殿,玉和有、文,恆和?,等等,都是一個輩分。有鑑於此,城北和縣城周邊各支輩分對應比較明確,即明(崇)對啓、同對賢、廷對火,目前存在下排一位的錯誤稱呼。

​03

目前存疑問題,一是碑文中出現“湧祖,行二”,落款處又是曾孫“湧頓首撰文”字樣,自己稱呼自己爲……祖,頗有矛盾。二是該湧公似乎在道光29年維修祠堂時存在,難以解釋,否則,上述比較通順。

綜上所述,初步推斷出鄧州江氏字輩對照情況如下,相關時間和關鍵事件基本能說的通。

始 遷 地: 江家坑

分 徙地:龍堰江莊、腰窩 、老江莊

始徙時間:據家譜,崇禎年間(?待考);據傳,明初。

一世:江山公(假定:明神宗萬曆18年、1590年遷鄧州)

二世:江芳公

三世:江昌後公

四世:江明公

五世:江宗公

六世:江一成公(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屠鄧,36歲或16歲)

七世:江覲公(字海峯,公生四子:泳、湧、瀜、漢)。也有說法名字爲江徽。

以上據傳說七世單傳,自八世開始人員鼎盛,加之康熙年間跑馬圈地,逐漸分支。

八世江泳(清初遷龍堰江莊),對應腰窩江瀜或江漢,老江莊江湧(行二,康熙49年、1710年遷下高裏,始立30字輩,爲水字輩)。

九世江崑,對應腰窩江?,老江莊江魯瞻(懷疑是否爲嶦,山字輩,公生三子)。

十世江璡,對應腰窩江玲,老江莊江?(?、?、瑞,爲玉字輩)。

十一世江儆(乾隆38年、1773年四眼井重修碑記載),對應腰窩江儉(清中期 遷腰窩),老江莊江?(道光29年、1849年修葺祠堂,爲人字輩)。

十二世江步應,對應腰窩江騰?,老江莊江?(爲木字輩)。

十三世江?,對應腰窩江應?,老江莊江?(爲庭字輩)。

十四世江鈞,對應腰窩江玉?(曾孫,同治11年、1773年立碑),老江莊江培霖(曾孫名義,光緒19年、1893年立碑,爲文字輩)。

自十五世至二十一世:龍堰江莊和腰窩瑞(泮,南)、明(崇)、同、廷、秀、西、貴,分別對應老江莊懷、啓、賢、火、基、禮、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