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检察院公诉部检察官助理 马欣

“师父,刚才被告人当庭翻供,和我之前预想的情况完全不同。”

“辩护看似有理有据,但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再梳理一下……”

听着师父鞭辟入里的分析,我一边记下不懂的地方,或查或问;一边回想庭审细节,试着查漏补缺……类似的言传身教,是大半年来我工作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却在这样一个微风细雨的早晨勾起了些许回忆。 

1

2017年12月11日,是我第一次踏入江汉区检察院的日子,是我告别学生时代、成为检察官助理的开始。回想起入职前夕,眼见在政法机关工作了十年的亲友,因未入额而失落;眼见同门师姐,因所在法院的同事诸多离职,而对未来感到焦虑;眼见本科好友,面临转隶与否的抉择,一度迷茫不安……他们的情绪,在那一刻,都异常清晰地传递于我,令彼时的我,既有“初生牛犊”的好奇、兴奋与憧憬,也有患得患失般的忐忑、不安和踌躇。

回想初进院时,常因经验缺乏而自惭,即便面对盗窃这样简单常见的罪名,也总记忆模糊;常因粗心大意而羞愧,即便只是打印文书这样的事务性工作,也会丢三落四;常因耽误进度而低落,即便起草已被教授多次的审查报告,仍满是师傅的修改批注。彼时的惭愧、沮丧,使我在对工作的激情与新鲜感中偶现几丝慵倦。

那时,每每和同样刚走上岗位的朋友们聊天,总会或浮躁、或抱怨、或纸上谈兵、或妄自菲薄。而今,再和伙伴们谈心,从前过往都心照不宣般一笑而过,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热情、坐言起行和以梦为马。不知不觉间,我们已悄然改变。

孰知,这改变的背后承载的,是几十年来不断传承的检察精神,那是一代代检察人用言传身教和赤子之心守护的瑰宝。

2

常可见,老师父们的认真严谨与细心教导,只言片语间尽是从检者应有的模样和心境。

——她曾说:“要带着爱工作。”

一首纪伯伦的小诗,是她三十年来无惧艰辛、永保赤诚的真实写照,却为彼时我略有慵倦的内心注入一泓清泉,唤醒对检察工作最纯粹的情感。

——他曾说:“司法改革后,尽管你们都只是助理,但你们所办理的每一个案件,不论程序还是实体,都要努力把自己当作最后一个经手人。”

一席质朴之言,是他对年轻人的殷切期盼,却让彼时有些茫茫然的我瞬间明晰了脚下的方向。

——她曾说,入党时,她的师父严肃地看着她:“记住,从今天起你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了。”

而今,临近退休,她把这珍藏的话送给我们。

一段深切回忆,是她多年守望“检察”的泉源,却让粗心浮气的我刹那间明白了责任的份量。

3

常可见,青年前辈们的一丝不苟和努力专注,一言一行都散发着学而不厌的精神和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偶得知,博学多识的他,入院第一年从未在晚上九点前下过班,而今虽已工作多年,仍坚持每晚看书学习的习惯——那句还未吐出的抱怨,瞬间便从我嘴边消散。

偶得知,热情谦虚的她,竟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周末清晨给宝宝哺乳完的间隙还要赶去参加法学论坛——那懈怠懒惰的情绪,刹那在我心中消逝。

偶得知,已成为优秀公诉人的她,在岗位坚守到生产前几天,被推入产房时还在与公安、助理电话沟通案件——那得过且过的念头,顿时在我脑中倏然不见。

4

常可见,年轻同事们的热情真挚与鼓励陪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并肩作战的温暖和强烈的归属感。

犹记得,案卷装订整理时,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再琐碎繁多的任务也变得得心应手。犹记得,为弄清案件定罪定性,大家查阅资料、论辩风生,再疑难复杂的问题也终被攻克。

犹记得,一起加班吃盒饭时的欢声笑语,仿若有着聚会般的氛围,再疲惫的身心也会瞬间被快乐填满。

无疑,我是幸运的。我的身边有着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老中青,他们在每一日里阐释着对“检察”二字的理解,在每一事中体现着对“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检察职业精神的传承。哪怕时代变迁、哪怕制度改革,总有一种精神,历久弥新、永葆常青。它,促使我克服粗心与自负,摒弃困倦和懒惰,跃过迷茫及低落。而今,那个热情却偶有莽撞、怀揣梦想但缺乏经验的小丫头,已满怀信心和力量,昂首阔步、坚定前行。

漫漫检察路,而今方始足。惟愿有一日,我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无愧为检察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1127期

文字:马   欣

排版:王静文

责编:段   雯

编审:花耀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