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債券指數化投資市場已燃起“星星之火”。今年以來,在資管行業淨值化轉型、打破剛性兌付的大趨勢下,機構對於債券指數型產品的需求迅速增長。據統計,截至目前,待批和已批未發行的債券指數型基金達26只,追蹤了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城投債、公司債等不同債券類型標的。

不僅是境內,全球投資人對中國債券指數的投資興趣也漸濃。近年來,以人民幣債券爲標的的指數基金先後在境外成立。業內人士預期,未來外資配置人民幣債券的主要增量有望來自指數跟蹤型的被動投資。

債券指數化投資市場打開

“從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被動策略會對國內的債券市場產生較大影響。”滙豐銀行環球資本市場固定收益交易總監卞可嘉已經感受到了外資尋找中國債市投資標的的迫切需求,滙豐銀行也從硬件和軟件各方面積極籌備,迎接未來巨大新增體量的到來。

從境內市場環境來看,資管行業的變革已經帶動了指數化投資的市場風潮。“今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提出淨值化管理,意味着理財產品收益要每日更新,而指數型產品更能符合其估值要求。”境內一家大型券商固定收益部副總向記者指出,且在債市打破剛兌趨勢下,企業違約率可能較以往提升,主動型投資面臨更大挑戰,而被動型投資可以降低單一標的集中度的風險。

雖然相較於股市,債市的指數化投資較爲落後,但其“星星之火”已經燃起。富國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及固定收益策略研究部總經理黃紀亮表示,未來指數化產品會越來越多,今年也在指數化的配置和佈置方面加大了力度。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全球貿易關係演變、匯率波動加劇的環境下,近期外資買入人民幣債券增速有放緩跡象,機構持觀望態度,因此長遠來看,被動投資可能會是接下來資金進入的主要增量。

國內指數建設基礎夯實

從0到1,目前境內債市指數建設基礎已逐步夯實。“中國債市發行和交易的體量已具備了被國際指數追蹤的地位和條件,彭博、摩根大通等全球主要指數提供機構,逐步把中國債券納入了市場指數,表明中國債券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國家開發銀行債券業務中心副主任韓霜月此前表示。

近兩年來,國開行也聯合多家基金公司推出了國開債的指數基金等創新產品,目前有多隻國開債指數基金在境內外市場發行,還有多家基金公司的國開債基金在籌備中。

國際主流債券指數提供商也把目光投向中國債券。今年3月,彭博宣佈將從2019年4月開始,用20個月分步把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這意味着大量跟蹤該指數的海外基金將被動買入相關中國債券。去年3月,盧森堡證交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推出首個在中國和歐洲兩地同步發行的中國綠色債券指數——“中財-國證綠色債券指數”系列。

爲了更好融入國際市場,中國也開始打造全球化的人民幣債券指數。10月12日,首隻基於“中國價格”的全球品牌人民幣債券指數——中債iBoxx政府債及政策性銀行債指數誕生。這不僅成爲境外投資者進行人民幣債券投資的重要信息來源和參考基準,更有望吸引更多以被動投資見長的養老金、保險公司等大型境外機構投資。

“燎原”之勢仍需醞釀

國際上,指數化投資已較成熟,產品體系也更多元化。《2018美國投資公司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美國指數基金規模達到6.7萬億美元,指數共同基金和指數ETF共計佔到長期投資基金淨資產的35%。

但境內債券指數化投資仍處於初期,當前發展仍面臨一定障礙。在境內市場,“能否抵押是指數化投資發展的瓶頸之一。”境內一家基金公司指數策略投資研究部總監對記者表示,“投資單個債券可以做抵押,但指數型產品不能用來抵押。這一限制下,機構更傾向於直接買債,而非買指數。而且,當前單個債券指數基金規模太小,體量提升仍需時日。”

從境外投資中國債券指數的大環境來看,儘管今年出臺的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措施掃除了外資進入的障礙,但真正要讓全球投資人瞭解中國債市非一日之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