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準和節奏是音樂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兩者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會嚴重影響到樂曲的準確表達,對古琴初學者來講,首先要解決是音準的問題,比如,初學者必學的開指曲《仙翁操》,第一句63 6 6,如果五絃十徽的按絃音 6 音準掌握不好,或者初期不能準確聽出此音是否準確,可以用七絃散音來參考,很多按絃音的音準是可以用散音來校對的,一般聽、練多次,時間長些就能找準。泛音的音準相對容易,因爲泛音徽位不準確,出音會暗啞甚至無聲。掌握節奏需要較長的時間,但節奏又是音樂的脈搏,對於很多沒有樂理基礎的人來說,把握住音樂的“脈搏”非一日之功。

其實,掌握好節奏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樂理,練習視唱,很多學生節奏感變好都是在學習樂理之後,學習了樂理就會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但對於有些學員來講,好像不太願意像個小學生一樣從零開始吭哧吭哧學音符,可能是覺得學琴本是爲了放鬆,如果再花時間和精力學視唱,實在讓人心生畏意,那如果不想學視唱,又想把節奏彈對,怎麼辦呢?嗯,有幾個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一、背曲和反覆聽。

所謂背曲,就是能把琴曲的音高和旋律哼唱出來,在初學階段,就養成這個好習慣,把要學的曲目反覆聽熟,這對彈琴時音高和節奏感的掌握非常有幫助。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有時我們去超市或商場購物裏面會放一些音樂,尤其可能有流行歌曲,即使我們沒有聽過那首曲子,在購物的這段時間裏他們反覆播放,我們在回去的路上,腦子裏依然反覆地重複這首樂曲的旋律,甚至無意識地哼唱,似乎想讓自己停下來都很難,這就是爲什麼要背曲和聽曲的原因,當我們對一首樂曲越熟悉,其中的節奏感就越容易掌握。

二、初期選擇更易掌握節奏的琴曲,建立恆拍感。

沒學過樂理的朋友,普遍沒有恆拍感,這種“心拍”的感覺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彈琴特別容易荒腔走板,所以學琴初期,不宜選擇節奏太複雜的曲子,節奏規整,板眼清楚的小曲最合適,待對節奏感有了點感覺後,再嘗試複雜節奏的琴曲。(例如,選幾個小曲子)

三、重點攻堅

如果某句節奏特別難以把握,那麼不要嫌麻煩,把這個樂句單獨拿出來反覆聽、唱,唱準後再一小節一小節地在琴上慢慢模擬出來。不得不提一下,有些學員也是抗拒開口哼唱的,似乎是覺得不好意思,但一定要打破這種不必要的拘謹,儘量跟着老師哼唱,唱準是彈準音高和節奏的前提。

四、利用“吟猱”來卡節拍。

古琴曲的“吟猱”,一來作裝飾音用,另一個作用,可用來卡節拍。用猱來舉例,如果一個音符時值爲兩拍,那麼綽或注至徽位用半拍,剩下一拍半可用三個猱來定拍,規律的猱,可以很好地把時值問題解決掉,待熟練之後,再在猱的大小、速度上求變化,讓琴曲富於層次,而時值依然精準。

五、跟彈

這個方法非常重要且有效。把學習的曲子的錄音下載下來(或者跟着自己老師的視頻或音頻),跟着彈,直到絲毫不差爲止。如果跟着大師們的音頻練習,可以從音樂軟件上下載學習的曲目,現在很多的音樂軟件,古琴音樂幾乎可以從開指小曲《仙翁操》《黃鶯吟》到《高山》《流水》《廣陵散》等等大麴全部囊括,下載方便又快捷,跟我早年學琴時比,現在學琴的條件真的好了很多很多。跟彈的錄音,當然是選擇本流派前輩們的爲佳,就如同學習書法要臨摹王羲之趙孟頫顏真卿一樣,跟最高手的最高水平的作品反覆“臨摹”,道理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樣,古琴跟彈百遍,也會有撥雲見日豁然開朗之感。

只有把節奏感練好,纔有可能駕馭偏於散板的或風格非常自由跌宕的曲子,散板並非無拍,只是進入了更自由散逸的狀態。有了“心拍”,那麼其實萬變不離其“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